
文/ 洛阳 妙志居士
[原文]“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解读]《金刚经》前六分,世尊首先重点帮助我们破了四相。从初发心菩萨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起,世尊以发大心发大愿的方法帮助我们降伏其心,安住于普度众生之弘愿上。继而又让我们通过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行于布施而帮助我们破了四相,树立正信。继而又通过对如来相的表述,帮助我们破除了法相和非法相。按说到这里诸相破尽,得见真如,已经是功行圆满了。但世尊深知佛法乃难信之法,微妙玄通难信难解难行难证,故世尊在把诸相破尽后,又转而进入对诸般“法”相的破除上,佛法之彻底之圆满之究竟之统一,实是世出世间最好、最妙、最精、最玄之无上真谛也。
世尊问须菩提:“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须菩提回答说:“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所以我们要注意,须菩提者,非不明佛之“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之义,实是在替我们这些“颇有众生”在树立正信、正见、正行,把我们的错误知见转化成对无上真谛的追求上,真见如来,得成正果,这才是佛法真正的用意。佛于众生无所求,众生与佛无所得。众生以无所求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少法可得。
《金刚经》中的须菩提心如明镜,与世尊一唱一和,共同为我们演说了一部大乘经典《金刚经》,而须菩提之名,亦如《大涅槃经》中与会大众对纯陀的名字的赞美一样:“汝今立字名不虚称言。纯陀者名解妙义。汝今建立如是大义。是故依实从义立名。”同理,须菩提乃至于佛法中一切出场的诸佛菩萨大阿罗汉乃至于八部天龙魔王金翅鸟,凡有名号,皆从其义。如果我们用填空的方法,把须菩提乃至于佛法中一切之名号都套用进去,都是一样用来表义的。
汝今立字名不虚称言。须菩提者名解妙义。汝今建立如是大义。是故依实从义立名。
故须菩提,是用来代表尚须觉悟之诸颇有众生,而非是实指须菩提之其人也。如是我闻,亦不是如是阿难所闻,实是代后世凡夫之所闻。
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前面我们已经用了单独一章逐字逐句并综合深入地进行了探讨,所以,到这里,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诸般表述,我们应该不难理解了。前面我们已经知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仅是一个概念,不仅是一个道理,不仅是一个觉悟,不仅是一个名相,而且还是一个体系庞大而又言简意赅,包罗万象而又破尽万象,表意玄妙而又直截了当,佛法归藏而又明白无误的系统工程。同时,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是最终之觉悟,也不能视之为学佛修佛之无上菩提之果,也不能视之为学佛修佛之终极目标,更不能因为开悟知义而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为有信有解,若以悟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证得佛果,亦是大谬,说明仍是未能达悟。纵悟知于那个如如不动,本来清净,本不生灭,本不动摇,本自俱足,能生万法之自性如来,亦不能说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证悟,证果。
何以故?
正所谓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而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是如此,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本身就是从初发心到最终成佛的庞大的系统工程,其中有信、有解、有行、有证。是贯穿于整个佛法实践乃至于成佛之后的倒驾慈航,普度众生的无有休止,无有尽头,无有终点,无有缺漏的圆满完整统一的“佛”。故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言,即如普贤菩萨之所愿:于十种广大行愿不可穷尽。即如普贤之所描述,于十大愿王皆是: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于法界,无不周遍。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愿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诸佛、赞叹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唯有如此,亦唯有实行于普贤菩萨如是十大愿王,方是真知、真解、真行、真证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唯有如此,才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真义也。
六祖惠能大师言:“佛一念迷误尚是众生,何况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可视之为终极佛果乎?”
所以说,当我们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定位在了这一高度,那么须菩提所言之:“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我们就比较好理解了。
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一个体系庞大无数无量无边之系统实践工程故,我们若于此中或取有、或取无、或取色、或取空、或取有说、或取无说,或取法、或取非法、或取非非法,乃至于取一丝一毫以为可得、可修、可行、可证之“有”者,则都是不可能的。故言:“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首先,一切能称之为贤圣者,皆是无为法。若言有为法,则不名贤圣。
其次,皆修无为法,而法有差别。什么差别,众生根器之差别。
再次,不悟是凡夫,悟了为圣贤。然圣贤也有差别故,小乘是自度圣贤,虽得阿罗汉果,以自度而不度他故,仍被维摩诘居士呵责为“焦芽败种”,以不以自身为福田而广度众生故。大乘是度他圣贤。行菩萨道,广度有情者。悟后是如来应世,未悟是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佛对行菩萨道者赞叹有加,纵自己仍于佛法未达悟,而仍被世尊尊称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以其实行、广行于弘法利生、普度众生而不自利,专利他故。此真纯陀菩萨也。
偈曰:
应无一法得菩提,十愿行尽即是果。
是因是果真行之,即是三藐三菩提。
2010-9-24
庚寅年八月十七日

(河洛文化网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 金刚妙义12:经典在处即有佛 2014-12-14
- 金刚妙义11:四句偈言胜福德 2014-12-13
- 金刚妙义10:应无所住生其心 2014-12-11
- 金刚妙义09:得亦无得说四果 2014-12-09
精品软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