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妙义06:破尽诸相兼诸法

     2014-11-27 21:23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微网在线 > 正文

/ 洛阳 妙志居士

         [原文]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解读]
到《金刚经》这一品,世尊和长老须菩提已经从善男子、善女人生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起,讲到应以发大心,发大愿而降伏其心,将心住于为大地一切众生而行于灭度的弘大志愿上。进而言之,要想为大地一切众生行于灭度,入无余涅槃,当破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要破除四相,当应无所住而行于布施,不住色,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将心住在不住色声香味触法上行于布施,以住心布施而于色声香味触法上无住。则可以帮助我们破除四相,四相破尽,则见如来。何以故?以如来无形无相故,无来无去故,不生不灭故,不垢不净故,不增不减故,众生皆俱故。至此,明心见性(理上悟知)见性成佛(事上行得)。坚固其行而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么,到了这里,《金刚经》基本上已经用语言、音声或文字又一次讲圆满了,讲彻底了。

        讲是讲完了,我们明白了没有?或有人明白了,或有人还没有明白。对于还没有明白的初发心菩萨摩诃萨怎么办?还得接着讲下去,没有明白的还得接着听下去,继续如是我闻。
 
        理讲完了,讲圆满了。但对于还没有听明白的初发心菩萨怎么办?这一分就讲到了“正信”的重要性。“信是道元功德母”,如果根器粗钝,不悟正见,且不具正信,就算是释迦牟尼佛亲自讲经说法,不信之人仍然是不得受用,不能得度的。

        所以,无论于何时何地何因何缘,生起正信是首为重要的。理上不悟,还不信,那就是所谓的无根之草,无缘之人了。故佛不度无缘之人。何谓无缘?不信就是无缘。何谓不信?无缘就是不信。何时有缘?起信就是有缘。何时起信?有缘就是起信。佛缘佛缘,信佛即缘,缘即信佛。

        对于如此高深而世人难以理解的道理,须菩提很是有些担心: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在这里,“颇有”二字我们不可轻易放过。按一般字义理解,我们可以理解为若有众生,或会有很多众生,而这样的理解并不是须菩提所担心的。“颇有”二字,另有深义。“颇”字其一,表示偏而不正。其二,表示很,表示程度,相当地。而有,与无相对,仍取有义。合而译之,则是须菩提在尔时为那些有偏知偏见,而且已经偏离正知正见很远的人所起的担心。这个“颇有”众生,其实就是说浸淫邪知邪见中不能自拔的人们。“颇有”者,有颇也,有破也,有泊也,有坡也,有粕也,有迫也,有珀也。其理皆通而俱纳其义也。

        世尊不同意须菩提的担心,对须菩提说:“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世尊一口气说了这么多,则是把前面所说的道理都又递进式的复述了一遍,以此来增强须菩提对于“颇有”众生闻此生信的信心,和后世学人受持读诵《金刚经》而能悟知真理的信心。

        世尊说:须菩提,你不要作如是说,不要这样想。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此后五百岁者,为末法时期的最后五百年内。有持戒修福者,这里的持戒修福者,即是我们当世所言之持守戒律者。理未明而持戒,未能求于悟道而求于福报者。然而,这些人等,虽为颇有众生,虽然尚不具有正知正见,但仍是与佛有缘之人,何也?以其信也。

        能与此生持戒修福者,意思就是指颇有众生(未明佛理,误于知见)能与此生而“迷信者”,迷(修福)信(持戒)者,就是这样的迷信者,于此章句(泛指《金刚经》)能生信心。什么信心?指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到这里,须菩提的问题和世尊的说法达成一致,又站在了《金刚经》所解决的问题的同一起始线上。以此为实。就是以《金刚经》中所说的无上妙义为真实。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

        当知是人,是谓应该知道这个人,指持戒修福,未具正见的颇有众生。已经不是于一佛乃至于五佛而种善根,已经于千万“佛所”而种善根。这是什么意思呢?这里的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是什么意思,而后面又说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何也?佛者,自性清净觉悟也,“佛所”,自心也。这个人不一定是在佛前种诸善根,而是在自性心地中种诸善根。佛本无所,佛心即佛所。佛在心中,即谓佛所。说白了,就是这个人不是一世二世是个有善根的人,而是无量千万世都是个有善根的人。以不值佛出世故,不闻佛法故,故不得树立正信、正见,若能于此世,乃至于如来灭后,后五百岁,能得闻受持《金刚经》,甚至于能一念生净信者,如来悉知悉见。

        何谓一念生净信者?一念非一念,是唯有之一念。净信者,无杂染之清纯之信也。

        我们仍然拿摄像机来打比喻:一念就像是录像带一样,是一个线性记录工具,我们摄制录像时,不可能跳跃式记录,而只能一帧一帖地连续性记录。这就是一念。或者说,是我们从开机到结束,这算是一个画面,也就是一念。

        摄像机可以开机关机,而人的念头不可以开机关机。而录像带上纵然记录的画面和音声再繁杂,再杂乱,摄像水平再晃动、模糊、不稳定、不清楚,甚至于盖着镜头盖录了一段黑场,而这些所谓的或乱七八糟、或美轮美奂、或喧闹都市、或清净雪域……也就是泛指世间万象,但对于录像机的录像带的磁粉本质来说,没有任何改变。磁粉本质是清净的,画面和声音不能将磁粉污染,洗去一切画面,录制的一切画面音声都没有了,都消失了,而于磁粉没有改变,磁粉还是清净的,这就是磁粉的本来清净状态。

        而我们的心性也是这样,本来是清净的,无任何痕迹(记忆)的,只是随着重复使用的次数多了,才逐渐有了划伤,成了有漏之心。或者随着先入为主的错误知见,而于正法不能得信。那么,怎么办呢?把旧的信号洗掉,重新录入新的正确的信号,这,就是我们修佛所有的功夫和历程。

        有两层意思,一是,我们首先是被错误知见所“洗染”了的。如果是先入为主,那就像一张白纸上画了一个恶魔,用不良的信息“洗染”了清净的本性。二是,用正确的知见来代替错误的知见,把杂染在我们心地上的乱七八糟的污染清洗干净,再输入正确的画面音声。因佛性本来清净,故最终我们是用佛法把自心自性又重新“洗”干净了,妄尽还源,又恢复了我们原来的清净自性。

        注意,这一过程不是分开来进行的,而是同步进行。用一盘用过的录像带重新记录,洗旧与录新是同步进行,没有先后顺序,即洗即录,即录即洗,同时完成。这就像我们的一念,即生即灭,即灭即生,生灭同步,无有先后。而无论世象如何繁杂,念头如何多变,这些都象是录像带上记录的画面信号而已,于清净念头的本身是不相干的。而此一念却不像一盘录像带一样时间长短,长则几个小时,短则几十分钟,而我们的一念是多长?于此一世是一念,于三世仍是一念,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还是一念,于无量千万佛还是这一念。这一念,就像是循环重复使用的录像带。

        我们若将录像带的磁带两头相接,置于一盘盒内,装入摄像机,然后开机任其自然录制,这基本就是我们与六道生灭轮回的最佳表象了。

        那一盘两头相接的录像带,就是我们生生世世轮回的象征性表象。就是这样相续不断的一念,才是世尊所说的:“乃至于一念生净信者。”净信,就是不夹杂、不染著、不间断、无有求,就是纯信,没有一丝世俗功利心的纯净地相信。

        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

        有些人想不明白,为什么佛经上总是说了许多如是相似的话语:如一念善恶,如来悉知悉见。我们一直没有见到如来,为什么我们的起心动念,如来悉知悉见呢?此有二义:一是,如来同一体故。前佛后佛,三世十方诸佛同一体故。与大地一切众生如来佛性同一体故,故如来悉知悉见。二是,大地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即如来法身凡夫亦有而未见故。但凡夫未见如来,而如来却已见汝。若凡夫已破尽诸相而见如来,则非凡夫而成圣了也。所以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什么无量福德?如是无量福德,即得见如来法身之无量福德,再言之,即是第四分中所说的:“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何以故?为什么呢?接下来,世尊又一次重复地将前面所说之法又层层递进,剥蚕抽丝般地把因缘关系阐述了一遍。
        一、为什么诸众生能得如是无量福德?以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故。
        二、为什么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是因为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则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我们要注意,到这里,世尊又增加了两个相,一是法相,二是非法相。这里的法相,不是指佛法,方法的法门之义,而是指前一分中世尊所说的:可以身相见如来?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故如来,即无法相,也无非法相。无形无象,无来无去,无生无灭,不可以肉眼得见也。

        所以说,佛法是完全、彻底、无漏地破除迷信的,是帮助世人摒弃一切染著于表象上的错误知见,从而势如破竹,一破到底,得以真见真如、真相、真一、真常、真理、真帝、真谛、真心、真情、真体、真佛性、真如来、真自由、真自有、真自我、真空妙有,真能化生出天地自然万物的真如法性也。

        所以说,法相即不是有,也不是无;即不是空,也不是色;即不是法,也不是非法。真空而实有,实有而真空。我们看不见、听不见不等于没有,我们真见了也是无形象、无来去。故我们不仅不能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不能著法相,也不能著非法相,一切相都不能染著,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金刚经》中,世尊前一个偈子是帮助我们破“四相”的,而这一个偈子是帮助我们破“法相”的。也就是帮助我们打破法执的。如前所说,如果我们已经破了“四相”,从理上来说,应该已经可以破尽四相,明心见性,也就是大彻大悟,一悟到本了。但事实上,读经千部乃至于万部而不得开悟者大有人在。何以故,著法相故。到这里,法相之义已经由前面的如来之法身相,转而变成了佛法之法门相。也就是悟道成佛的方法、法门。所以,到《金刚经》的下一分中,世尊就进而转入对方法论的阐述中。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

        偈曰:
        一念净信一念知,如来本在汝心头。
        万相破尽无法相,自在自有何须求。
 
                                                        2010-9-24
                                                  庚寅年八月十七日



(河洛文化网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睡觉的诀窍  
下一篇:金刚妙义07:唯以无为成圣贤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