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洛阳 妙志居士
[原文]“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净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解读]关于这一段修佛以证得四果的论述,这其实就像是佛教的修行学位,放下越多,得智越多。智慧越开,学面越广。
关于四果,老子在《道德经》中也有如是论述,其义略同。我们拿来看看:“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早服。早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深其根固其柢,长生久视之道也。”
修治身心而欲成事于天者,莫过于知道收敛。也只有收敛,才能提前归顺道流。归顺道流是为了重于积累德行,重于积累德行,则没有不能克服的障碍。没有克服不了的障碍,则不能知道他的极限。不知道他的极限,则可以有国。有国之根本,则可以长久。深深地扎根于国土,牢固地把握道之真谛,这就是长生久视的道理。
老子在《道德经》中首次使用了这种顶真连珠的论述方式,对于惜字如金的老子而言,这是极少见的字句重复之法。此论述方法足见此章各部分内容的重要性和必要的连续性。自啬到早服,早服到积德,积德到无不克,无不克到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到可以有国,可以有国再到有国之母,可以长久。由老子此番论述方式,足见这七步走是非常重要且不可逾越而行的。老子为什么这样表述?这七步走有何重要性?这七步走为何如此顶真连珠而不可逾行呢?我们拭以管窥如下:
《道德经》是老子写给天下人读的,故而从开篇至结尾,《道德经》并没有一个专指或特指之受教对象。有缘读到者即是老子所言之对象。故治人者,自治之人者;事天者,自事于天者,每一个读者读到治人事天,则都是治人事天的主体,而非他处还有一个治人事天的存在。直接言明,治人事天者,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位众生。
莫若啬,啬之义颇丰。我们此处只取其本义。啬:古同“穑”,指收割庄稼。甲骨文字形,像粮食收入谷仓形。小篆从来回,“来”是小麦,“回”( lǐng)是仓库。本义:收获谷物。《礼记·郊特牲礼》。疏:“种曰稼,敛曰啬。”我们此处取收获之义。而于人者,则取收敛,收回,回收、啬惜之义。
收回什么?啬惜什么?老子没有明确指出,没有特指即是指一切收回,一切收敛。我们拭从谷神来分析,谷神者,八入口也。塞其兑,闭其门,也是指闭塞其八口儿。八入口者,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识也。此八出入口已经涵盖了一个人所有与外界沟通,并形成回路的通道、门径。啬即指把此八口八门闭塞,心往内收,力向内使,莫使外放,则为啬之收回、收敛也。用佛教一句话就是:万缘放下,一心清净。
只有先做到啬这第一步,才能达到第二步:是以早服。早者,提前,靠前,在前者。服者,服从,顺从,遵从,实行,养成习惯等义,都与老子之“服”之义同。合“早服”者,我们可解为提前养成修行的习惯。早服之义与佛法中的入预流果之义同,即得须陀洹果也。须陀洹果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就是指修行者与佛道之法相应,随顺法流而于佛道之法而不退失道心之境。即是早服之义也。
达到了早服的效果之后,才能进行第三步:重积德。重积德是修行者为自己的修行进程积蓄进步的资粮。修福修慧,去贪瞋痴,修戒定慧。积德行善,扶危助贫。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更有持戒、布施、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之六度者,这都属于重积德的范畴。积德之行重要的是要不住一切而行于布施,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若菩萨不住于相而行于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此即是老子所言之重积德之义也。
修行资粮聚积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后,则临近于第四步:无不克。克者,攻克、破除、打破等义。行者或智慧之光照见,或于善知识助力,或破一分无明,证一分菩提,或一念与佛相应,佛性顿见。是谓明心见性,则达到了老子所言之:无不克之境地。无不克者,世间之一切思维障碍,一切烦恼,一切无明,一切疑惑悉皆破除,是为无不克也。无不克世人千万不要理解成攻城略地,与人打仗而攻无不克。无不克是修行者在修行的途中,对于阻碍修行的一切障碍均攻无不克。无明破尽是谓明。无常破尽见真常。烦恼破尽见真乐,疑惑破得入无余涅槃。这才是老子无不克的本义。
当真正做到了无不克的境地后,则进入第五步:莫知其极。极者,极限,边界,尽头,法则也。这些对于达到了无不克而言的修行者来说都已经没有了,已经达至无余涅槃之境界。此时之行者心无边际,性无尽头,法无边界,亦无法则。随其应化而以相应之善巧方便度化之。对于此时之修行者,世人已经不知道他的极限在哪里了。因为其本身也已经没有极限,没有法则了。法无定法,一切皆法。随类应化,过后还空。空亦不空,无二实性。世人莫知其极也。
达到了莫知其极,无有其极之境地后,则可以进入第六步:可以有国。到这里,我们要重点解释一下这个“国”字,繁体写作“國”。國者,一指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一指疆域。而國之本义则是:从囗,从戈,从口,从一。一者代表土地,口者代表人民,戈者代表保护,囗者代表在一定范围内。
老子所言这可以有国者,即是圣人也。修行者功行圆满,超凡入圣。则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教化,佑护人民和生活环境,此时圣人虽非一国之君,但所做之事业已经与国君没有分别了。国君是以有形之力量(戈之武力)保护国土疆域内的人民和土地免受灾害。而圣人则是以无形之力量(道之智慧)来教化百姓,顺行于大道而提升境界。复从“啬者”修起,进而民众自发地一步一步地行于超凡入圣的解脱之道。则为有国之一义也。
“可以有国”复有第二义,即是后世之国也。学佛之人皆欲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修道之人皆欲求白日飞升羽化成仙,即是复求以有后世之国者。若能达老子之“可以有国”之境,则皆可从愿。世人或信者众,然往生者并不多。何以故?以信行不一故。信只是口上说,以为身后有个好去处,但又不舍此世间诸乐诸欲诸受诸贪,以为此番即可得而兼之,实为大谬也。这就叫不能信行合一。故学佛修道重在实行,按照佛道之理实而行之,不顾左右,努力前行,何愁极乐世界不能速达乎?
达到有国之境,此间即是极乐世界,天堂天国,夫复何求?一转念时,即是乘愿再来,弘法利生。示人以无上大道,令世人随顺于大道法流而实行之,则俱往各自所愿之极乐世界。各随所愿,各往其国,岂不美哉?若世人皆能实而行之,此娑婆世界亦一时化为佛国天国,变为他方世界众生所求往生之极乐净土也。
简单地了解了老子在《道德经》中关于修道者的学业进程之后,我们再回到《金刚经》原文上来。
世尊反复地用同一种语法提出问题: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什么意思呢?指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都只是一个名相,如果我们不能达到这些名相所要表达的实义,那么,这些名相对于我们来说,就什么也不是,而若是起了一念我得某某果的念头,则又著了我人众生寿者相,则不名四果。
须菩提则分别对世尊所提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解答:
“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名阿那含。”
“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进而须菩提又拿自己打比喻:“世尊!佛说我得无净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如果我们把须菩提的话反过来看,就比较好理解这些果位名相背后的含义了。
一、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于色、声、香、味、触、法实无所入,故名入流,故名须陀洹。也就是说,得须陀洹果者,已经看清楚了六根的本质属性和功用,而不被六根欲望所左右牵制了。故说是我空,但心还有。
二、以实无往来而行一往来,是名斯陀含。也就是说,得斯陀含果者,已经明白五蕴非五蕴,六根非六根,而实只有一蕴,只有一根,以一“性”之往来,而实无往来之“性”。故说是心空,但性还有。
三、以实无来,而名为不来,是名阿那含。也就是说,得阿那含果者,已经明白此之一“性”以实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实无所去,亦无不来,而故名为阿那含。至此,实是行者已经悟知“如来之义”,故说是性空,但法还有。
四、阿罗汉实无有法,是名阿罗汉。也就是说,得阿罗汉果者,已经悟知法本无法,空无一法。以无一法故,以知如来真实义故,故说是我心性法皆空。一空到底,真空不空,能生万法。是谓阿罗汉道。
关于四果的解释,《佛说大乘金刚经论》中讲得最是清楚明白,文殊菩萨问佛:“以何工夫修证能超凡夫入圣道果?”佛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向佛道,便舍恩爱,截断尘缘,坚持斋戒,精修十善,清净三业,远离六尘,力投明师,学问正法,依师开示,不随世心流转,只依佛法修行,有此功者,得须陀洹果;复有善人,习佛威仪,清净戒律,一心静坐,摄心不散,身口意业,皆悉调伏;于世间心,动少静多,有此功者,得斯陀含果;复有众生,三业不萌,六尘不生,静久功深,心性恒一,于世间心,寂然不动,得心自在,有此功者,得阿那含果;复有众生,以自在心,习成定力,定性现前,悟明自性,本来空寂,心境两忘,澄心不动,有此功者,得阿罗汉果。此四果人,功超六欲凡夫天上,得入圣贤寂灭场中,同佛出世,助佛扬化,净佛国土自度度人,抱佛恩德直至菩提,永无颠倒,故名四果得道圣人也!复此文殊师利,是四果人有真信心,依师教诲,不二用心,戒德精严,威仪具足,于世财色恩爱名利,一断永断,一了永了,从始至终,守道如一,虽则不能大通大达,心性坚固,清净解脱,与佛无异,故得超凡入圣位也!”这就是渐修而达以开悟的次第步骤。
祖师大德也有将须陀恒、斯陀含、阿那含分别解以七次往返人间,一次往返人间,不再往返人间等作解。所谓一往来,或谓一生死乃至于七次往复人间者,并非此肉身生命之生死,而是行者对于精神上的历练而由生至死,再由死复生。七番历练,一番历练,而最后由一转念,反观内视,而真实窥得“真性”,则悟知佛义,确知此“我”实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实是没有一法可得,得亦无所得,故万法俱灭,而在以后之弘法利生过程中,以随顺众生心性故而能生万法。
生死者,形体之生死者,假生死也。而真我实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如果真是万缘放下,外境如空,乃至于四大假合之我也空掉了,那么最后之一念,也就是我们还唯一能证明自己还“活”着的一念如何打死掉呢?莫不是真得把自己打死,形如断灭?非也,非也,切不可作如是想。此一念者,前一念者已逝而不可得,后一念者未至而不可得,中间一念者,生灭同步,即生即灭,即灭即生。如水迁流,法流不断。也就是世尊在《金刚经》中所言之“于法不说断灭相”。此即是我之一念的真实面目。至此,对此一念也不再执著了。心安住当下,不执著于过去,不展望于未来。过去如鸟行空迹,去留无痕。未来似碧空如洗,空无一物。于此一念即来即灭,不作执著、不作回望、不作展望、随顺众生而乐为说法,此即是乐阿兰那行者也,此即是一念不生也,也即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如果我们反过来能与本章中引用的老子《道德经》中的相关观点进行相互印证而学之,应该会更好地理解须菩提对此四果圣人的判别标准,更利于我们精进学业。
偈曰:
得亦无得是真得,真得得之无所得。
空无一物生妙有,空生万法非佛法。
2010-9-26
庚寅年八月十九日

(河洛文化网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 金刚妙义12:经典在处即有佛 2014-12-14
- 金刚妙义11:四句偈言胜福德 2014-12-13
- 金刚妙义10:应无所住生其心 2014-12-11
- 金刚妙义08:金刚一经即诸法 2014-12-03
精品软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