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洛阳 妙志居士
[原文]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解读]世尊在这一分中提出了三个层次的概念或者叫问题,一是,如来是否有法可得。二是,菩萨是否庄严佛土。三是,世人是否可名大身。
如果说前期世尊重点是帮助我们认清身外万象而破之的话,那么这里世尊则重点是帮助我们认清身内诸意而破之。而且,这一论证过程还是从高到低而进行的。明眼看上去是三个问题,三个层次,而实是四个层次,次第而浅之。
一、如来法身: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如来无所谓有或无,真空而能生妙有,妙有即法相,以随顺众生故言妙有。
二、如来于法:实无所得。不得有得法之心,但执一法,即非如来。
三、菩萨于意:不得起庄严佛土之心。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
四、世人于身,不得起大身想,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怎么理解呢?抓住世尊所说的这一句话就容易理解:“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我们和上面的四个层次相应而依次说来:
一、 如来法身:本来如是,本来是法,本来清净,何必生法。
二、 如来于法: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而生法,本来如法故,应无所住而生其法。
三、 菩萨于意: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而生庄严佛土之意,但有所生,皆谓不清净。应无所住而生其意。
四、 世人于身,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而生大身想,但有所生,皆非身相,应无所住而生其身。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世尊这里所言之身相,我们可以结合前面一分所言之:即福德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或谓福德,或谓身相,皆是此义。
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之福德,非世人所思之七宝有实之福德,而实指:性是,即得见“是性”之福德。
身如须弥山王之所谓大身者,非世人所思之须弥山王之有形有象有大小的大身,而实指:性是,即得见“是性”之法身。
故世尊前期在帮助我们打扫干净了于眼耳鼻舌身意,于色声香味触法等外界之诸有之后,又能要帮助我们打扫内在之诸法。此处。法非法,法非我们所以为之佛法,法门,方法之法,而实为意识流,如水而逝念念生灭之意识流。
如来于法,菩萨于意,世人于思,都不要起任何或好或坏之不清净之念。但起得法想,有所得想,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想,起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法可得想,菩萨有庄严佛土想,世人有得大身想,则都是不清净之想,但有此番念起,即是不清净。即著我人众生寿者相。则佛也非佛,菩萨也非菩萨,阿罗汉也非阿罗汉。故,世人不要起大身想,菩萨不要起庄严佛土想,如来不要起得法想。以如来本来如是故,于法无所得失,于意无所庄严,于身无所大小,此真知如来之义也。
在这一分中,有一句话特别重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为什么?因为六祖惠能大师就是听到这一句而彻悟的。《六祖坛经》载:惠能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众以为然。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当如是乎?”乃问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惠能大师闻至此处而彻悟,而我们也读到了这里,我们彻悟了没有?好像悟了,也好像没有。有没有悟,还得问自己。如是我闻之后,还得如是我悟才行。若于佛法还有疑问就是没悟。若从此与佛法再无疑问,得无余涅槃,那就是真悟了,而且是大悟了,彻悟了。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很多人把读诵的关键点或重点放在“其”上了,这一“其”,又把注意力“其”跑了。那么,重点应该放在哪里呢?还是这一个“其”字,但却不是应无所住而生了一个“其”心,而是“其”心生而应无所住。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无所住而生其心应。
所住而生其心应无。
住而生其心应无所。
而生其心应无所住。
生其心应无所住而。
其心应无所住而生。
心应无所住而生其。
心其生而住所无应。
其生而住所无应心。
生而住所无应心其。
而住所无应心其生。
住所无应心其生而。
所无应心其生而住。
无应心其生而住所。
应心其生而住所无。
什么是“其”?“其”什么都是,什么都不是。我们的心里有什么,什么就是“其”,在凡夫是名闻利养,财色食睡,贡高我慢,贪瞋痴疑。在六祖惠能大师这里就是“悟”心,就是自性清净,自性生灭,自性动摇,自性俱足,自性万法。若想活在真实里,就是生其心而应无所住。若想迷惑颠倒,就应有住所而生其心。住亦非住,非住亦住。住与不住,就是凡夫与圣人的分界线。如此而已。
好了,如此循环往复,往复循环一番,大家应该明白了吧。若还是不明白,那我们就还接着往下讲。
偈曰:
本来清净无一念,念起即是不清净。
贡高我慢非大身,大身本来无身相。
2010-9-26
庚寅年八月十九日

(河洛文化网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 金刚妙义12:经典在处即有佛 2014-12-14
- 金刚妙义11:四句偈言胜福德 2014-12-13
- 金刚妙义09:得亦无得说四果 2014-12-09
- 金刚妙义08:金刚一经即诸法 2014-12-03
精品软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