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妙义04:应无所住行布施

     2014-11-27 21:26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微网在线 > 正文

/ 洛阳 妙志居士

        [原文]“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解读]
须菩提帮我们请教的问题是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上一分世尊也教给了我们一个“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的法门。就是发大心,行大愿,不著相,不留痕。而这一分却又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何以故?这就是世尊在教给我们如何住于不住之不住而住。那么,如何才是应无所住之行呢?世尊在这里拿布施来举例说明。

        布施是六度之首,布施有三种:财施、法施、无畏施。简单地说,舍财而施名为财施,或为有形之财,统称为外财;或为无形之财,统称为内财,此两者皆属财施;历代三藏法师讲经说法,施法于人,令人悟道,脱离苦海,称为法施;观音菩萨现神力救众生苦,佛陀舍身饲虎、舍身救鸽等令众生无有畏怖的形式,皆属无畏布施。

        关于布施,也被称为檀波罗蜜,也就是说,仅六度之一,也足以度人到彼岸。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大涅槃经》中纯陀就因世尊接受其最后之供养而成就檀波罗蜜。关于其中的表意,再来温习一遍:
        尔时大众闻佛世尊普为大会受于纯陀最后供养。欢喜踊跃同声赞言。善哉善哉。希有纯陀。汝今立字名不虚称言。纯陀者名解妙义。汝今建立如是大义。是故依实从义立名。故名纯陀。汝今现世得大名利德愿满足。甚奇纯陀。生在人中复得难得无上之利。善哉纯陀。如优昙花世间希有。佛出于世亦复甚难。值佛生信闻法复难。佛临涅槃最后供养。能辨是事复难于是。南无纯陀。南无纯陀。汝今已具檀波罗蜜(布施)。犹如秋月十五日夜。清净圆满无诸云翳。一切众生无不瞻仰。汝亦如是。而为我等之所瞻仰。佛已受汝最后供养。令汝具足檀波罗蜜。南无纯陀。是故说汝如月盛满。一切众生无不瞻仰。南无纯陀。虽受人身心如佛心。汝今纯陀。真是佛子。如罗睺罗等无有异。

        我们来看这一段文字:汝今立字名不虚称言。纯陀者名解妙义。汝今建立如是大义。是故依实从义立名。故名纯陀。接下来与会大众又如是三番赞叹于纯陀。一、善哉善哉,希有纯陀。二、甚奇纯陀。三、善哉纯陀。四、南无纯陀,南无纯陀。五、南无纯陀。六、南无纯陀。七、汝今纯陀,真是佛子。纯陀何德?以世尊最后接受其供养而被与会大众之所归依?其妙就妙在佛法之诸法如义故:汝今立字名不虚称言。纯陀者名解妙义。

        纯者,如丝而屯之,亦纯是丝也。表纯粹而积多之义。陀者,它耳。以它而泛指一切众生之类。故纯陀者,即合而表纯粹为了它人而行布施者。当我们不求自利而但求利他。当我们放下自我而为一切众生。当我们真正做到一心为公,不谋私利。当我们“诸恶不作,众善奉行”。当我们众生度尽而不起度人之心者,即是纯陀也。故《大涅槃经》与会大众不仅齐声赞叹于纯陀,且齐声南无陀依,归依于纯陀。故纯陀者,真行者也,真佛子也。

        这也就是世尊所要表达的: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再直接地说就是纯粹的布施,没有任何附加条件和分别心的布施。这就是《大涅槃经》中与会大众所言之:汝今立字名不虚称言。纯陀者名解妙义。白话说,就是纯陀这个名字所表达的佛法妙义。

        佛为什么要求菩萨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应如是不住于相而行布施呢?不住于相,也是从两个方面说:一是针对菩萨所布施的对象,二是针对行于布施的菩萨。如何理解呢?这里面世尊所要表达的重点还是消弭菩萨的一切分别心。

        我们先来看其一,通过前一分我们前面已经知道,菩萨发大心所要灭度的对象是什么呢?是“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那么我们来看,这些一切众生之类是六道之内一切的生命存在形式,而这些生命存在形式是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仅就我们凡夫肉眼可以看到的生命存在形式就有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等,而这些生命存在形式与色有眼观,于声有耳闻,于香有鼻嗅,与味有舌尝,与触有身感,与法有意知。那么我们应如何对待之呢?不住于色之不住于相,同理,不住于声之不住于耳,不住于香之不住于鼻,不住于味之不住于舌,不住于触之不住于身,不住于法之不住于意。这,才是世尊对诸发大乘心菩萨摩诃萨在行于布施时的要求。不住于一切之表相,也就是要破了一切表相而行之布施。何以故?以大地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故,以大地一切众生皆具真如佛性故,以大地一切众生皆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故,以大地一切众生佛性平等,没有分别故。这,才是世尊要求菩萨不住相,没有任何分别心而行于布施的深义。

        我们再来看其二,如果菩萨住色布施,住于声香味触法布施。而菩萨自己先著了相,著了分别心,不能破除大地一切众生之类的外相而知其本性,即为外相所迷尔。而为外相所迷的菩萨,自己尚身于十里迷雾而不知学佛之真面目,真实义。那么,此菩萨则不名菩萨。何以故?以自性尚迷故,故不名菩萨。

        如果菩萨住色布施,则尚有分别心。于眼见色,诸形苑然,有人相、众生相之分别。于外形有分别,于名相有分别,于体态有分别,于智慧有分别,等等。这就是说此菩萨尚有众生相,还没有悟知众生法性与佛无二无别。所以,我们要想行菩萨道,首先要紧的就是把“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相破掉,才能真正明白“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的深义。

        勘破四相,十分重要。为了破此四相,下面我们强言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下而上地略说之:

        先说我相的第一层次,我相与人相是相对存在,相对产生的。没有我相就没有人相,没有人相也就没有我相。如何理解呢?我们来看:到父母面前,我们变成了儿女;在儿女面前,我们变成了父母;在侄子女面前,我们变成了伯叔姑婶娘;在伯叔姑婶娘面前我们变成了侄子女;在外甥子女面前,我们变成了舅妗姨父母;在舅妗姨父母面前,我们又变成了外甥子女;在老婆面前,我们变成老公;在女同事面前我们变成男同事;在女同学面前我们变成男同学;在老师前面,我们变成了学生;在学生面前,我们变成了老师;在领导面前,我们变成了下属;在下属面前,我们变成了领导……
        这是我们在外相,在名相上的各类变化,其他依此类推。

        次而深之,在生活中,没有我就没有你,没有你就没有他。三个对坐而谈,都急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时。我说“你听我说”,你说“你听我说”,他说“你们听我说”。三人都执著于自己是我,而与我之外的都是你,或你们,也就是统称为“人”。这样,我相与人相就分别开了。而所有的我相与人相都是这样产生的,也只有在相对的情况下才存在。当一个人独处一室,则不会有人我之念。左手摸了一下右手,左手不会起我摸右手之念,而右手亦不会起我摸了一下左手之念,何以故,以本来同一体故。
        这是我们在相对,在彼此存在上的各类变化。其他依此类推。

        再而深之,在生活中,我们一念贪著,就变成了饿鬼;一念愚痴,就变成了畜类;一念瞋恨,就变成了地狱;一念邪淫,就变成了色鬼;一念杀心,就变成了恶魔;一念盗心,就变成了贼偷;一念妄想,就变成了癫人;一念善心,就变成了善人;一念自度,就变成了罗汉;一念救人,就变成了菩萨;一念作佛,就变成了佛陀。
        这是我们在法相,在无形诸相中的各类变化,其他依此类推。

        随着人生的成长,交际面的扩大,攀缘心的增长,我们的变化相也就更多。一天之间,诸般变化,所以我们切莫执著于我相,我们一天之内,尚于所见对象的不同(缘起)而忙于变化,哪里有一天真实的“我”呢?而“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就是指前面我们解释的第三种情况,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在思想意识(法)上应该没有“所住”而行于布施。

        自我意识不强的人在这一方面做得就好一些,在父母面前就做乖儿子,乖女儿。在儿女面前,就做好父亲,好母亲。人生诸般角色,一定要尽善尽美地扮演好。而自我意识太强的人就不行了,强调自我,强调个人,最后儿女的角色也扮演不好,父母的角色也扮演不好,似乎是自己活得很自在、很自我、很个性、很独立、很特行,其实则是一塌糊涂,乱七八糟。没有参照物,就根本没有自我形象。如果是人生诸般角色都扮演好了,而真正的自我才能站立起来。到最后父母夸自己儿子好,儿女夸自己父亲好,老师以自己这个学生为荣,学生以自己这个老师为荣,领导以自己这个下属为荣,下属以自己这个领导为荣,等等。依此类推,说的是谁呢,说的不都是自己这个本无我相,本无我念,本我所谓的自我意识的“自己”吗?

        若执著于我相,在父母儿女面前有领导相,在领导面前有亲戚家属相,在亲戚朋友面前有财大气粗相,在学生面前有名闻利养相,那就乱套了。不仅著了我相,有了我住,且不能把我做好,做圆满。

        当把这些浅层次的道理弄明白之后,再深入一层的来探讨“我相”是如何产生的就容易了。每一个人与外界都有八个出入口来与外界进行信息或能量的交互,而我们所能观察或觉察到的,一般则只有六个,何谓六?即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六根对应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六根六尘相对存在而对镜缘起则形成六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若不能了解此六识是分别为用,六尘为相,六根本体是空,如如不动。则合此六识就拼集成了“我”,以为有一个实实在在能感知、有感觉、有好恶、有分别的我存在,则就掉到了颠倒妄想之中,不能自拔,沉沦苦海,不得解脱。若能悟知性本空,以眼(根)观外境(尘)而成像(识)。如摄像机一般,外景(外尘)通过镜头(眼根)而成像于(录像带)取而为用(录像)。以声响(外声)通过麦克(耳根)而成像于(音频轨道)取而为用(同期声,编辑后播放、回放、重播、存入资料库,以备后用),则把我们人生的真相都解说完了。以性本空故,故眼见于万色而皆显,倘若眼有病翳或戴一有色眼镜,则诸色变化而失真,故见性无遮掩,亦无杂染,因空而显万色。若著于万色则如老子所说“五色令人目盲”,只见有色而不见性空,故言目盲。摄像机虽然记录形象、声音没有问题,但摄像机只有眼、耳二根,故与人之六根相比,还差得很远。

        于眼、耳、鼻、舌、身、意综而言之:六尘(外景)作用于六根(摄像机镜头、麦克等五观器官之表意)而成六识(磁带视频、音频记录)经过回放剪辑重要部分而存储于记忆(末那识,浅层留痕)而成如来藏(如磁带库,深层保存,入库,分类,存档,以备后用)。这就是“我相”从产生到执著乃至于三世因果业力轮回的真实历程。

        我们形成记忆须有三因,即缘起之三个必备之因素:一、须有外境;二、须六根起用;三、引起关注。这里的引起关注,就是“有住”。譬如我们组团外出旅游,车在高速。窗外的风景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但由于所坐位置的不同(观测角度),或有人专注地看窗外(眼根起用),有人打瞌睡(眼根关闭,耳根尚用),有人睡着了(六根关闭),有人在聊天(于景色无所住),有人在打牌(于景色无所住),有人看着窗外并戴耳机听音乐(眼根对景色起用,耳根对景色(同期声)关闭),而最终大家所形成的对窗外的印象是截然不同的。也都是我们的“心相”侧重点各不相同所造成的。

        我们日常都基本处于这种杂合的六根起用或关闭状态之中,所以对这些表述都是很容易理解的。但为什么祖师大德还说我们生活在迷惑颠倒中呢?那是因为我们著了相,一是把这些表相当了真。二是执著于自己有记忆,有一个感觉,有一个出生成长、学习就业、恋爱成家、立业生子过程的线性相续相,所以就认为自己活得很真实、很实在、很清醒、很理智。对不起,祖师大德说了,这还是迷惑颠倒,活在妄想之中。为什么?凭什么?凭什么你说我是活在虚假幻相之中?很多人不能理解,说他活在迷惑颠倒之中他跟人着急,我明明活得很真实,凭什么说我是活得迷惑颠倒。理太深,所以众生难度,不解佛所说义。

        其实,祖师大德说众生活在迷惑颠倒中的本原就是众生执著于这些曾经的所谓的拥有。如果众生念头一转,把过去放下,把未来放下,只活在当下迁流不息的一念之中,那就是真实而不是妄想了。

        比如我们自己的孩子,天天在我们眼前,我们看不到自家孩子个子的长高,相貌的变化。而别人家的孩子,半年一年见一面,惊讶于个子长高了,长胖了等。这就是我们以现在所见之相,与一年半年前自己脑海里留下的印象相对照的结果。而世界万象莫过如此,世间万象时时都在变动不居之中,没有一刻是不发生变化的,无非在外相上有快有慢而已。所以,我们于语言,文字所能描述出来的一切表象,都是过去式,都不是真实的,唯有安于当下一念,于此一念念念无住而如鸟行空迹,去留无痕,这才是我们真实的生存状态。除此之外,皆是妄想幻影,迷惑颠倒,无有例外。

        再进而言之,我们当下这一念也是妄相。为什么,因为不了解自己的心意识故。因为不了解自己的心意识,而导致自己对自己的本心,相心,用心的关系和功用迷惑颠倒,所以也就活在颠倒妄想之中了。心体是空,心所是相,心动是用。所以我们不识本心,只执此迷妄颠倒妄相之心而用之,那真是彻底的活在颠倒妄想之中了。所以,我们要住于本心而不要住于妄心。但心相虽是妄,但却有用,那么怎么办呢?除妄归净。待妄尽还源,能所双泯,归于自性本心,悟得心空,则妄相尽破,心安住于当下一念。

        住即非住,非住即住。住于无住之中,应无所住而住。这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真实义。也就是说,我们要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应住于应无所住之中。至此,须菩提所提的问题“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我们就讲完了。心安住于无所住之中,则其心自安,复何须外力来降?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再继续深入理解“我相”就更容易了。如此思维到最后我是什么?——我空。肉身乃四大假合之物,终究败坏,转而成空。而于此一念了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诸般人生经历和记忆都只是幻影妄想,故我们得出了“我”的最终结论——无我。若能悟至我空,则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一空俱空,这才是真正的四大皆空。而非世人对四大皆空所理解的地火水风四大皆空义。

        关于“我相”,我们一路次第深入,从有形到无形的我相,从有念到无念的我相,从相对到绝对的我相,从善变到不变的我相,从分解到综合的我相,从有住到无住的我相,从有我到无我的我相,我们都试而解之。

        那么,下一层次的问题则转入真空而生妙有的层次上。是我们转入更深入地悟道的层次,我们在这里暂不讨论。

        下面我们接着就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综合来看。

        我相与人相是相对而言的。著了我相,则分出了人相。有一个独立存在的“我”,而“我”之外的俱是“外人”。这就分开了我相和人相。而前面我们已经讲得很详细了,没有相对存在的对象,就没有相对的“我”相。我的存在形式或角色,不是由我决定的,而是由对象决定的。比如我的一位老师是我的姑姑,我的一位领导是我的舅舅,他俩同时出现在我的面前,那么我立马就一身而拥有了四个表象,一个是学生相,一个是侄子相,一个是下属相,一个是外甥相。而同时还拥有社会共性属性的表相,如晚辈相,同性相,异性相等,但都被前面重要相的属相替代而略而不提了。所以说,没有对象的相对存在,就没有我相的相对存在。只因为有了人相的相对存在,而我相就在参照物的不断变化中变化,乃至于常有身兼数相之变化,所以说,哪里有一个我呢?哪里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我相呢?而作为另一个主体的“人”也是同理。

        人相与我相相对参照的同时,还与众生相相对而言。前一个“人”是相对于我的他,他们,即指一切非我的意思。而与众生相放在一起的“人”则单以“人形”而论。世人执著于有一个“人形”,能直立行走、会劳动、会思考、会制造工具、会发明创造的“这种形状”的动物称之为“人”,而把其他形状的动物分别起了名称。于是就分别出了人和其他众生。起了人相和众生相,则还是著了相,只被人的特有属性与其他动物的共同属性分别开来,却没有拿人的共有属性和其他动物的特有属相相比。只从“人”这一个角度看问题,所以就得出了错误的认识和知见,著了我见,人见,众生见。却没能在这些纷繁复杂的众生相中去抽取出那个共有的、不变的、真实的本性来认识,而只抽取“人”所特有的长处与其他众生的短处相比,而不能拿众生的长处和人的短处比,这是人类思维最大的误区之一。

       在抛开人与众生外相的分别之后,我们来看人与众生共有之属性。一、都有生命,都是生命体,都是一种生命存在形式。谁也没有剥夺“他、她、牠、它”生命的权利。二、都有一个不老不死,不生不灭,不动不摇,不来不去的真如法性,这个法性与诸佛相比,一点不少,与人相比,一点不少,与饿鬼地狱或其他更低等生命存在形式相比,一点不多。而此所谓的生命与法性还是同一体,是一不是二。是方便说。这才是人与大地一切众生共有的属性,除此之外,与之不相应的东西都只是外相,都不能解决生死问题,故都是生灭法,都是虚假幻相。而我与人与众生唯有此一性是真实的、恒一的、不生不灭的、也是一切众生相同的。而其他都是虚幻的、暂时的、有生有灭的、有分别相的。

       如果说我相和人相是相对而言,人相和众生相是相对而言,那么寿者相则同时与我相、人相、众生相都有关系。我们有一个寿者相,是相对寿者相。我们都知道,无论我们能活多少岁,长寿几何,而此肉体终将败坏。这一问题,自古及今,无一例外。所以,我们日常所说的长寿,都只是相对长寿。而此“我”却又非是随着肉体的败坏而断灭。那么,我们的那个真如法性到哪里去了?随业就报去了。以业力牵引故,以习气使然故,随业就报,六道轮回,或得生人道,天道,阿修罗道或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或有人问,既然是众生皆具之真如佛性,何以又坠入六道,沉溺轮回呢?我们来看:佛性,佛性,佛性虽俱,而自性未觉故不见自身佛性。法性众生与佛无二无别,就看觉与不觉。故佛性众生本具而重在觉悟,觉了是佛性,未觉是“各自执著”的众生性。觉了是圣人,未觉是“各自执著”的凡夫众生。所以,我们要知道,所谓寿者相,只对此世间之生灭表相而言,而法性实无生灭、实无生死、实无垢净,实无增减。特别是我们的法性如果觉悟了,出了三界六道,永恒不灭,哪里还有什么寿者相呢?

        世尊悟道后得度的第一人是憍陈如,也译作憍陈那。世尊在《楞严经》中问其因何得悟:“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时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食宿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维,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如是思维,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

        而六祖惠能大师在《六祖坛经》中解释的更为清楚:“大众,世人自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

        诸法空相亦实相,破尽虚相见实相。故我们行人要努力破除身内身外一切之虚假幻相,向内求取自身那个唯一不变的东西——真性,唯有破尽假相,得见真实,方为明心见性。悟知真实,而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一破到底,再无余惑,而入于无余涅槃也。

        “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何以故,以破尽诸相,得见真实后:山河大地同一体,咸是妙明心中物。细观之:山河大地(六尘外境)同一体(六根出入),咸是(都是)妙明(法性)心(法体)中(一体)物(六尘法相)。东南西北四方四维上下不可思维之虚空,亦俱是自心中物,故世尊言无住相布施,福德亦是如此不可思量。

        最后世尊说:“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概而言之,就是菩萨之心应住于无所住,住而不住,不住而住。具体而言之,就是住于不住相布施,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之上。如纯陀菩萨般名解妙义:纯粹的,不夹杂任何杂念,不附加任何条件地行于布施。即能成就檀波罗蜜。

        偈曰:
        破尽四相见真相,真相其实最平常。
        众生须臾不得离,不离之性即真常。
 
                                            2010-9-23
                                      庚寅年八月十六日


(河洛文化网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美国老师手把手 教你在家培养小小科学家!  
下一篇:有缘,自然遇见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