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洛阳 妙志居士
[解读]结合上一分,我们可以看到有三个“如是”接连出现。佛言:“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前面两个“如是”我们虽然没有解读,但已经简单提示了一下。后紧接着又出现了一个“如是”。那么,这三个连续的“如是”是一样的意思吗?是一个道理吗?不是,这三个“如是”,分属三个不同的层面,是不一样的。为了更好地理解经文,我们拭以解之。
如是一:即是第一个如是。直译,就像是这样。哪样?就像“如是”者。此一如是各有两义,其一,指世尊前番如是。即:“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看世尊在示现此娑婆世界的日常生活,也是平平常常,如若一般之“如是”而已。其二,直接指“如是”二字而言。如者,象也。是者,日走也。合其义则为:像是太阳行走一样。怎么理解呢?我们一起来作如是思维:太阳行空,光明遍照。一刻不停,应无所住。鸟行空迹,去留无痕。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天长日久,无有生灭。海枯石烂,不动不摇。阳春德泽,万物生辉。万物持之以生而无有我念。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弗宰,是谓玄德。此即“如是”者也。大日如来也。
如是二:即是第二个如是。其一,即是指“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言。怎么理解呢?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发心是因,得心是果。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因是果,是果是因。是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以此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即如是也。其二,是指“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一概念本身而言。关于这一概念的丰富内涵,我们已经在前一章专门解读过了。这一个“如是”,就是指“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内蕴藏的体系庞大、次第深浅、信解行证俱纳其中的佛法精义而言。
如是三:即是这一分中的如是降伏其心者。这一如是,即是指后面的“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所以,世尊同谓“如是”二字,而字义是各不相同的。汉字就是这样,同样的字或词,在不同的语境里,表意是或有不同的。我们当细心揣摩,才能深入经藏,得其真义。所以,我们在前面也知道了,须菩提是明白人,知道世尊所说如是深义,然知众生未悟,故装糊涂:“唯然,世尊,愿乐欲闻。”所以说,我们要感谢长老须菩提啊。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就是在佛直截了当地把须菩提所提的问题“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用“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回答了之后,看须菩提代表听不明白的大众问:“唯然,世尊,愿乐欲闻。”于是就接着往细处解释:“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关于众生,略说即是一切众生之类。详说即是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而这里所罗列的这么多种类的众生,象若胎生,若卵生、若湿生、若化生我们凡夫还比较容易理解,而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们就不容易理解了。不容易理解怎么办?我们只需要把这些理解成还在六道里轮回的一切生命存在形式就可以了。关于这些类别,祖师大德给我们逐个讲得很清楚了,但无形无色的众生我们看不到,还是只停留在字面的意思上。在这里写下来,也只是概念的复述,于悟道没有益处而徒增困惑。所以我们自不必过于执著于这些名相,只需要知道这一切众生之类泛指六道一切生命存在形式就可以了。
这些名相我们可以泛泛而指,而需严加注重的却是一个这些众生之类前面的这一个“若”字。佛教经典于逐字逐句的表述都十分严谨,一个“若”字,就是告诉我们这一切都是“象”,或曰“相”。中华文化里喜欢用“象”字,佛法里喜欢用“相”字。象:就是像象,象像。相,就是若相,相若。是像还是象?是相还是若?最后象也是若,若也是象。像也是相,相也是像。像象一样,若相一样,即如如也。
“若”之一字,在这里的意思就是:如,如此,如同,像,好像,比喻等义。
“若”之一字,冠于各属类众生的前面,也就是说:这都是一种表象。再细而言之,就是说这些所谓的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等一切众生,都只是外形的一种表象。只是“若”、“象”,只是“相”、“像”,象卵生、象胎生……一样。而我们学习《金刚经》,就是要在世尊的指导下,要努力把这些“若”和“象”、“像”和“相”破除,而还归于一切众生的本来面目的。这是《金刚经》的主要任务之一。
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我者,我也。这个“我”是指谁呢?不是指世尊、佛陀,也不是指须菩提长老。而是指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的所有的善男子、善女人,也就是初发心学佛的人,也就是所有把《金刚经》捧在手上,开卷诵经的那个人。
无余涅槃。无余涅槃在佛学经典中是一个非常常见,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那么何谓无余涅槃呢?
我们先来看涅槃,涅槃翻译成中文为不生不灭义。乃指佛教之中心思想,若无涅槃佛教就形同生灭的世间法。简单来说,也有重生的意思。涅槃者,旧译“泥亘”、“泥洹”。意译“灭”、“灭度”、“寂灭”、“圆寂”等。是佛教全部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一般指息灭生死轮回后的境界。涅槃系佛教之中心思想,意指不生不灭,身心俱寂之解脱境界。若离开涅槃思想,佛教就形同生灭的世间法,只能称之为劝善,不能体会因性本空,果性本空之非因非果甚深奥义。
未入正信者,每以涅槃为死亡,此乃严重之误解。倘能如其所言,则死亡又为另一生命之开端,岂非生死未了?众生长缨轮回之苦,乃受业力所牵,做主不得。唯有如来为究竟涅槃,以其灭亦未曾灭,生亦未曾生,不生也不灭,不灭亦不生。盖已打破无始无明,彻见本来面目,此允称为佛教最可贵之处。
凡人皆贪生畏死,因世间他事,皆有解决之道,唯独死亡,无可商量。圣者超脱物外,于现实生活中,即是不生不灭之涅槃妙心,所谓:不染六尘名护法,不生妄想名涅槃。心外见法,名为外道;若悟自心,即是涅槃。生死与涅槃本无差别,只在当下一念间。若体悟本性,生死、涅槃皆不可得。吾人但不造生死业,即得大涅槃;若求大涅槃,又造生死业。
涅槃是大彻大悟,愚人把人死了,就叫涅槃。其实不然,这在《六祖坛经》中有专门的论述。
涅槃是证得自性,得到无上佛果,但人是大活人一个。世人妄想纷飞,烦恼不断。如果保持一颗无分别的心,平等心,那么就能够经常保持一颗清净心。通过修证,能够消除一切烦恼,明白自身、宇宙万物的一切真相。这就是涅槃。
知道了涅槃,那么无余涅槃呢?无余涅槃与有余涅槃相对。那么,有余或无余之涅槃有什么分别呢?有人将有余涅槃喻为已得涅槃而此肉身尚有余生,故为有余涅槃,直到肉身败坏方入无余涅槃。这样的解释是不正确的。禅宗顿悟之时,当下即可入于无余涅槃。何论于此身之有余无余哉?涅槃既为不生不灭,无生无灭。生亦无生,灭亦无灭。何执此肉体而言之有生无生,有灭无灭?
禅宗言涅槃为证得清净自性,即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而一旦明心见性,正见本来清净,本不生灭,本自俱足,本不动摇,能生万法的清净自性,当下即是无余涅槃,为自心再无任何疑惑也。此即是无余涅槃。而有余涅槃则是虽然经过长久熏习,能控制、把持自己不起烦恼,不生妄想而自然清净。也就是事上行得,但于佛法最核心的道理并没有真正弄明白,也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虽入清净涅槃而尚有余惑未破,故称有余涅槃,有称有漏之身。而身有漏无漏,却又实指其心有漏无漏。若俱足正见,也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的三藐,若具足正觉,也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的三菩提,周遍圆满地悟知大地一切众生之佛性,则为无漏。若还不能悟知一切佛性,则尚是有漏。故所谓或有余、或无余,实是指于佛法、佛理、佛性、佛果有没有彻底、真正的搞明白,真搞明白了,就是无余涅槃。而虽然没有搞明白,但却于事上能行得,即为有余涅槃。故有余涅槃者怕乱,喜欢清净,虽悟知六根缘起六尘而成六识之十二缘起于十八界中,知道了空理,但此心尚为有漏,只是长久熏习而有定力能与外境前不动于心,但却未能抓住那个核心的,与三世诸佛一模一样,在圣不增,在凡不减的真如佛性。故这种状态为有余涅槃,而一旦悟知了那个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色不二的真空妙有之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本体,即入无余涅槃,心安当下,于人生宇宙再无余惑,方为无余涅槃。
《大涅槃经》中说:
尔时世尊复告迦叶。善男子。如来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坏身。金刚之身。非杂食身。即是法身。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如是等身我悉不见。唯见无常破坏微尘杂食等身。何以故。如来当入于涅槃故。佛言。迦叶。汝今莫谓如来之身不坚可坏如凡夫身。善男子。汝今当知。如来之身无量亿劫坚牢难坏。非人天身非恐怖身非杂食身。如来之身非身是身。不生不灭。不习不修。无量无边无有足迹。无知无形毕竟清净无有动摇。无受无行不住不作。无味无杂非是有为。非业非果非行非灭非心非数不可思议。常不可思议无识离心亦不离心。其心平等无有亦有。无有去来而亦去来。不破不坏不断不绝。不出不灭非主亦主。非有非无非觉非观。非字非不字。非定非不定。不可见了了见。无处亦处。无宅亦宅。无暗无明。无有寂静。而亦寂静。是无所有不受不施。清净无垢。无诤断诤。住无住处。不取不堕。非法非非法。非福田非不福田。无尽不尽离一切尽。是空离空。虽不常住非念念灭无有垢浊。无字离字。非声非说亦非修习。非称非量。非一非异。非像非相。诸相庄严。非勇非畏。无寂不寂。无热不热。不可睹见无有相貌。如来度脱一切众生。无度脱故能解众生。无有解故觉了众生。无觉了故如实说法。无有二故不可量。无等等。平如虚空无有形貌同无生性。不断不常。常行一乘。众生见三。不退不转断一切结。不战不触非性住性。非合非散。非长非短。非圆非方。非阴入界亦阴入界。非增非损。非胜非负。如来之身成就如是无量功德。无有知者无不知者。无有见者无不见者。非有为非无为。非世非不世。非作非不作。非依非不依。非四大非不四大。非因非不因。非众生非不众生。非沙门非婆罗门。是师子大师子。非身非不身。不可宣说。除一法相不可算数。般涅槃时不般涅槃。如来法身皆悉成就如是无量微妙功德。迦叶。唯有如来乃知是相。非诸声闻缘觉所知。迦叶。如是功德成如来身。非是杂食所长养身。迦叶。如来真身功德如是。云何复得诸疾患苦。危脆不坚如坏器乎。迦叶。如来所以示病苦者。为欲调伏诸众生故。善男子。汝今当知。如来之身即金刚身。汝从今日常当专心思维此义莫念食身。亦当为人说如来身即是法身。
这就是世尊对如来法身,对大地一切众生皆俱之如来智慧德相所作的最全面最完整最圆满的阐述。若是明心见性者,以上诸般描述一见具见,更无余惑,而入于无余涅槃。而若是尚未见性者,则对面不识,见亦不见。即是此段文字中所说的:“无有知者无不知者。无有见者无不见者。”
此段文字中更说:“迦叶。唯有如来乃知是相。非诸声闻缘觉所知。”也就是说,这些境界是修二乘之学的声闻缘觉所不知者,唯有修习大乘佛法者于大悟之后方能正见。
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之善男子,善女人。发“如是”心者,即是发大乘心,修菩萨道,甘为渡人舟,登天梯者。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灭度者,灭度不是一个词语,而是一个并列词组。或谓此一词实分两层含义。“灭”即是清除、消除、除灭、消灭等诸义。“度”即是度脱、度过、度载、摆度等诸义。“度”亦同“渡”义,以此渡口无水而故为度。再详说实为二义,一为灭,灭其诸业,一为度,度其清净。灭度之,灭度什么?略说即是世人一切之烦恼,谓贪婪、瞋恚、愚痴、执著、妄想等五毒,再细说即是对贪瞋痴疑、名闻利养、贡高我慢、财色食睡的不舍与贪著。略说即是指对世出世间之一切疑惑及病知病见,邪知邪行。都要将其消灭而再也不起疑惑之心。即是入于无余涅槃。而度者,则是一切之自性菩提,谓以我身本有之真诚、清净、慈悲、正觉、智慧、看破、放下、随缘、自在等一切慧力,将我们度于彼岸而不污于此岸也。此为灭度二字之综合之义。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一句即是对菩萨所度之对象而言,又是对度人之菩萨而言。其义略说有二:
一、是对菩萨所度之众生而言。我们对众生之分别,皆是因著了外相所造成。而本自具足之真如佛性,则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虽强言灭度而实无灭度,何以故?以真如佛性无生无灭,无来无去,无形无相故。
大地一切众生自长劫久远以来在六道里轮回,难以逢佛出世而没有机会得闻佛法。然其自身的佛性却没有生灭,而是随着自己所做之诸般业力的牵引而自作自受,辗转六道。虽有天人、人、畜生、饿鬼、地狱及阿修罗等外形外貌、生存环境、生存状态、生存质量之变化,而其不死之法性却没有断灭。故谓灭度者,灭其五毒,度其法性,而其本来清净的自性却从来没有断灭。故言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二、是对欲度众生的菩萨而言。因以上的原因故,以菩萨不著相故,纵菩萨度尽众生,亦无有度人之心。若菩萨有度人之心,则又著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故不名菩萨。故众生非众生,菩萨非菩萨。众生不著相而助人则是菩萨,菩萨起度人之心则是凡夫。故世尊说:“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金刚经》此一分重点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强调发大心的重要性,二是菩萨度人不得著相。
心量要大,发心要大,大到什么程度?大到发愿为六道一切生命存在形式服务。经高度浓缩后,就体现在《四弘愿》中:“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我们来看发大心大愿的重要性,当我们心包太虚,愿意为度一切生命存在形式而服务的时候,那么世间生活中的些许妄想、执著、贪婪、瞋恚等还能成为我们的烦恼吗?如果我们能长期保持反观世间的视界和眼光,那些小小不然的世间烦忧自然就会远离我们而去。去亦非去,以自心无著,不以为然也。如风自动、旌自动,眼虽见而心不著故,还会有风动旌动之争论乎?故六祖惠能曰“不是风动,不是旌动,是仁者心动”,即是此义也。
如此,须菩提代表初发心菩萨所言之“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就有了基本答案。当我们心量足够大,愿意为一切众生服务的心生起,那么,世间小小不然的烦恼自然而然地就不为我们所困扰了。没有烦恼,此心安住,没有烦恼,何有尚须降伏之心?
心不能安住,说明我们尚是散漫之心,四处攀缘,有求有欲,心自然不能安住。
心尚须降伏,说明我们还是心猿意马,爬高上梯,狂野无拘,心自然尚须降伏。
若心量够大,能够站在为一切众生的高度来看待问题,则一切问题都不再是问题,我身尚舍,那么还有什么放不下呢?佛陀舍身饲虎、舍身救鸽,于歌利王割截身体而不起瞋恨,那么还有什么事情能上我们生起烦恼而其心不得安住?心若安住,哪里还需要找一个降伏其心的法门呢?
偈曰:
欲降其心心未住,心住何须复来降。
住亦非住安即住,降亦非降住即降。
2010-9-22
庚寅年八月十五日

(河洛文化网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 金刚妙义12:经典在处即有佛 2014-12-14
- 金刚妙义11:四句偈言胜福德 2014-12-13
- 金刚妙义10:应无所住生其心 2014-12-11
- 金刚妙义09:得亦无得说四果 2014-12-09
精品软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