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洛阳 妙志居士
[解读]在对消弭分别心的重要性我们单列一章进行了解读之后,现在我们转入《金刚经》第二品《善现启请分》。
时者,这时,与一时义近。何时?就是在《金刚经》中,世尊已经把最大、最上、最好、最妙的无法之佛法,无言之佛义讲完了之后的这个时候,长老须菩提出场了。
何谓长老须菩提?须菩提,就是南怀瑾老师说在《西游客》中跑到道家客串了一把菩提老祖的须菩提。南师讲课很有意思,把史实、佛法、与神话小说串到一起讲,听起来就很有味道。须菩提是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古印度拘撒罗国舍卫城人,从释迦牟尼佛出家,成为世尊的十大弟子,以解空第一著称。须菩提每次化缘都去有钱人家里,因他同情穷人的贫困;而大迦叶却向穷人化缘,因大迦叶要给穷人积善的机会。后来,佛陀知道后,斥责他们的心不均平,不合佛门平等无二之法性。从此,和尚化缘不再择富挑贫。
尊者须菩提诞生的那天,家中所有的财宝、用具都忽然不见了,全家人都非常忧心,所以很快请相师来卜卦。相师卜卦后,说道:“这是一件可喜的事,你们家所生的是贵子,室中金银宝物在贵子初生时会一切皆空,这象征着他是解空第一人呢!就为他取名‘空生’吧!这是大吉大利的事,他将来不会为世间的名闻利养所束缚,就是为他取名‘善吉’也好。”相师的话,安定了全家人的心。从此,尊者的大名,有人称他“空生”,也有人称他“善吉”,直到三天以后,尊者家中的财宝和用具,才又恢复原状。解空第一的尊者,初生时的征兆,真是稀奇万分,古今罕见的事。
《金刚经》这一品所谓的“善现启请分”之“善现”,也是指须菩提。以其出生时空里的东西都空掉的缘故,家人为他取名字叫“空生”。但是我们知道,光空掉不行啊。佛法空而不空,真空妙有,所以光空生还不行。由于他出生后三天,家里的东西都又变回来了,故又名“善现”。善现,还是说须菩提不仅深谙空性,解空第一。但如何才能解空第一呢?我们都知道空是最不好理解的了,什么都没有,什么象也没有,最不好表现,所以须菩提善于把空性表现出来,讲解出来,所以才被称为解空第一。也就是善于表现空性,故又名“善现”。
佛学有一个名词叫“当机者”,何谓“当机者”?就是行者心头有疑问,但又不好意思站出来提问。这时有人或有意或无意地站起来提了一个同样的问题。闻者一听,哦,正好,这正是我心头的疑惑,也正是我想要知道的,想要搞明白的问题。那么好,我不好意思起来提问,正好别人帮我问出来了,我也要好好听,认真听,把问题搞清楚。因为机会难得,让我还不好意思站起来向老师提问呢。所以,这个或明或暗地代表了大众心理或疑惑的这个发问者,就是当机者。当然,反过来的情况也是存在的。比如佛陀想向大家阐明一个道理,或者想给大众说法,但没有人发问,自己直接讲没有名分,好像显得大家并不需要知道还讲什么呢?这也是分别心的表现之一。所以,这时就也需要一个当机者与佛陀配合一下:我需要给大家讲一个道理,你先站起来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好引起大家的注意力,这样讲起来的效果才会好。对大家有需要的道理,大家才会认真地听嘛。
所以当机者或为了世尊说法的方便,或为了解决大家心头共性的问题,就站起来当个演员和世尊一道配合讲课,把法讲得圆满、有效。佛法中的当机者,极少有真不明白而发问,大多数是属于为代表大众而发问故,为配合世尊说法故,为把高深的佛义向世人讲述得清楚明白故。
同时,结合开篇之语“如是我闻”,而对于当机者而言,则是如是我问。当佛经中有当机者出场而发问时,后世学习经典者当有“如是我问”的身份切换能力。就是把当机者所提的问题当成我的问题,把我的问题当成当机者的问题。把自己融入到佛说法讲经的实际环境中去,带着问题去学习,不要只是做一个旁观的诵经、读经者。不然,则很难悟知佛教经典的深义,继而为自己所用了。我们把“如是我闻”稍加改动,就知道如何才是正确的诵经方式了。
第一解法:如是我问。是我问如。我问如是。问如是我。
第二解法:如是我问我是如。是我问如问我是。我问如是如问我。问如是我是如问。
第三解法:如是我问,问我是如。是我问如,如问我是。我问如是,是如问我。问如是我,我是如问。
第四解法:如是我问如是我。是我问如是我问。我问如是我问如。问如是我问如是。
关于“如是我问”的诸般解法,与《如是我闻如是我》这一篇的意思相近,我们就不多浪费大家的时间了。有兴趣的可结合如是我闻的解释而自行参悟之,下面我们继续讲原文内容。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何谓偏袒右肩?很多人有很多种解释,各不相同,也都很有意思。但意思讲得多了,最终就成了没意思。为什么?因为大家在众多的解释中无法取舍了。觉得这个也有道理,那个也有说法,这个很有意思,那个我很同意。自说自话,最后还是跟没有说一样。而在众多的解释中,没有我所理解的意思,所以我在这里画蛇添足,再增加一个意思,说得有没有意思,有没有思意?我们先来看是什么道理:
偏袒右肩:是谓露下护上,舍低卫高,显坏隐好。这与前面我们所讲的舍卫国舍卫大城的“舍卫”二字意思相同。亦是佛教中为表法故采取的装扮之一。在古人眼里,左为上,右为下。因为衣服只是个人身上之物,故以自身而取方位,则左肩为上,右肩为下。同理,左为吉,右为凶。再进而言之,左为阳,右为阴。左为喜,右为忧。左为善,右为恶。关于这一问题,老子在《道德经》第三十一章中就讲的比较明白了:“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道者弗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是以吉事尚左,丧事尚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杀人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故偏袒右肩,其义有二。一是发露忏悔,弃恶转善。二是护持善念,不著善相。这与须菩提在《金刚经》中所要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相一致的。但若说偏袒右肩是为示下、弃恶、显低、露忏,大家都还好理解。那么,为什么要把相对应的上好、善吉、高明、护持等好的意思都用袈裟遮护起来而不为人知呢?这里面的理就很深了。道理虽然很深,但我们还是要认真地弄明白,不要轻易放过任何一个诸法如义的学习机会。而悟道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打破疑情的过程,小的疑情都慢慢地打破了,就是渐悟,距离我们一念顿悟的瞬息大悟也就会越来越近。所以大家一定不要急于进入所谓世尊讲《金刚经》的正题,就像前面我说世尊已经通过无言之身教已经把无上之佛法讲完了。那么,我们何以还要要求急于进入《金刚经》之正题呢?轻易放过小的问题,到大问题面前我们就会举手无措。小的问题放过的多了,小问题也会积累成大问题,而这些问题都还是我们的,一个也少不了。所以古人说:“欲速则不达。”所以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世间学佛道经典,我们还是循序渐进的好。所以我说,诵经千部,不如逐字逐句的深入思维经典一遍。
好,我们接着回到“偏袒右肩”的表意上去理解。关于为什么要把上好、善吉、高明、贤德之诸好表意要用袈沙遮掩起来的问题,老子在《道德经》第七十七章用了一句话就说明了: “是以圣人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处,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当然,其不欲见贤也这一句也很不容易理解。或有人解之为见贤思齐,此解错谬大矣。老子在《道德经》第三章就明确指出:“不尚贤,使民不争。”而此之“不欲见贤”正是“不尚贤,使民不争”的回应。而更深层次的意思,我们不妨把《道德经》和《金刚经》结合起来一起看。圣人不欲见贤,与菩萨虽度尽众生亦不得起度人之心或不著相布施等,应为同一层次的含义。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此有三义,略说如下:一者,若菩萨起了一个度人之心,则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之分别心。则不名菩萨。二者,若菩萨起了一个度人之心,则说明此菩萨尚未悟知众生佛性如一,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若此则不名菩萨。三者,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即使众生悟道,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亦是得无所得,本无所得,以佛性本自俱足故,何来有得?故而菩萨不得起度人之心,不然则不名菩萨。
故老子所言之不欲见贤者,亦俱足如下含义:一者,圣人若起圣贤之心者,则著了我相病知,起了分别心,则不名为圣人。二者,世人真心本俱,人之初,性本善。圣贤者尚须复归于婴儿,抹去一切善恶之分别心,何须复起尚贤之心哉?三者,道不远人,天道恒常地与众生一起。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故天道众生本俱,何来更得道外之道、德外之德哉?故而老子说:“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故偏袒右肩亦俱足此上之诸义,并同时表意:护持善心,发露恶念;遮蔽上好,示下谦卑;藏匿高明,曝光隐恶;无相善吉,忏悔消业。这才是众比丘偏袒右肩的如义诸法。
右膝着地。右膝着地人称“胡跪”,言此为西域等域外胡人的礼节之一。以此而为解释,以为也就讲完了。时有人讲至此处,都以胡人的一种礼节而一言带过。或说:西域少数民族半蹲半跪的一种姿态,后来演变为一种佛教礼节。或言:古代僧人跪坐致敬的礼节,右膝着地,竖左膝危坐,倦则两膝姿势互换,又称互跪。以胡跪而理解右膝着地之义,那是以象表象,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的解释不能算错,但不彻底。如果我再问:为什么西域胡人要以右膝着地而为礼节呢?为什么不像汉人那样双膝着地呢?为什么不像佛教徒礼佛时的五体投地呢?所以,学佛人要不断地提起疑情,如古人所言“打破砂锅问到底”。亦如禅宗祖师大德所言“参至山穷水尽处,桶底脱落悟到底”。
右膝着地或言胡跪略有四义:一则曰警惕,二则曰互易,三则曰舍卫,四则曰中道。
西域之地多是游牧民族,在长期与野兽猛禽搏斗,合众围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中,时时刻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成了游牧民族先天必备之自身素质之一。即便是在对部落首领行礼的时候,这种警惕性也不能放任而须时刻保持。而警惕的重要性,世尊在各部佛经中曾经常反反复复的论述到。世尊在《佛遗教经》中言:“汝等比丘,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诸烦恼贼,常伺杀人,甚于怨家,安可睡眠,不自警寤。”
世尊在《楞严经》中更是详细地列举了五十阴魔:“行者若心有漏,疏于防范,令阴魔得其便而入,则沦为魔眷属……徒恃神力,但为其客。成就破乱,由汝心中五阴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当处禅那,觉悟无惑。则彼魔事无奈汝何。阴销入明,则彼群邪咸受幽气。明能破暗,近自销殒。如何敢留,扰乱禅定。若不明悟,被阴所迷。则汝阿难必为魔子,成就魔人。如摩登伽,殊为眇劣。彼唯咒汝,破佛律仪。”
所以说,在未觉悟之前,世尊的要求是长坐不卧,昼夜不寐,时刻保持警醒状态,心无遗漏,而防范阴魔得其便利。故学人之警惕性,不可谓不重要也。
胡跪之互易之义,其浅义与他人所解同。在长时间的听法过程中,膝腿难免酸困,左右互易以利于长时间的听经听法故。而更深的意思则是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要互易身份,互易角度,互易问题,互易答案等,通过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跳出问题来观察问题,反观内视,从而得到圆满平等公平之答案也。
关于胡跪的舍卫之义,与前面我们所说的舍卫国,舍卫大城之舍卫之义同。与偏袒右肩之义同,故略而带过。
关于右膝着地的中道之义。我们知道,在人们的站、蹲、坐、卧四种姿势中,坐卧利静,站姿利动。唯有半蹲持其中者,向上可顺势而行,向下可顺势而坐卧,或动或静,或行或坐,皆为其中。从站姿变卧姿,或由坐变站姿,都必须经过半蹲的这一种状态,虽然在动态中很难看出,但持守中道之难者,亦如在动态中去撷取那瞬间而过的中间状态。取半蹲之胡跪状态,比之站立、坐卧而更能持久,更能有所取舍,更能保持警醒状态,更能有利于转化(交互),此为右膝着地或曰胡跪的诸般表意也。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这一句中我们重点只讲一个“白”字。这一个白字用得很妙。白,有表白、道白、表明、自白、告白、陈述、明白、清楚等诸义。用在这一句话中,就是杂糅了这诸多词义的混用。怎么理解?若说须菩提是为自己提问题,可须菩提所提的问题却是站在“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的基础上所提出的。若说是为诸菩萨所提的问题吧,下面紧接着而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却是善男子、善女人。而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还是一切学佛修佛者的最大的共性问题。故在须菩提所提的这个问题中,有表白,对世尊赞叹的表达:希有,世尊。有道白,对已知问题的陈述: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有表明,表达这个问题是代善男子、善女人而提出的。有告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有对把问题搞明白、搞清楚的自白,“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所以这一个“白”字用得太好了,同时这也是汉字的玄妙之处,同一个字,诸义不可偏废、不可执著、不可遗漏、不可分解,糅合而混用之,是谓汉字之太极也。汉字是中华先民留给我们这些后人的无穷宝藏,是在对自然的认识过程中对自然最抽象、最精华、最核心的描画。
到这里,我们前后用了近四章的篇幅把《金刚经》中与本部经典有关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场景、服饰、动作、语言等众多无法之佛法,无言之佛义进行了一番简略的探讨。说得对不对,说得有没有道理,这还需要“如是我闻”者用心参究,细心体悟,并在下面我们深入《金刚经》的“诸法如义”中去做以验证。而我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下面多是世尊与须菩提两人之间的对话,故我在解读的时候,除了个别非常重要的概念或字词,而不再进行逐字逐句的解析方法,而是要抓住语言,文字背后“诸法如义”的深义来进行理解。
下面,长老须菩提提出了《金刚经》中的第一个问题,也就是首次用语言来进行请法:“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希有,世尊。是须菩提对世尊的赞叹之词。原佛经中向世尊请教问题前,前面都有很多很长的对世尊的尊敬赞叹之词,甚至还要作偈,这在其他经典中都屡见不鲜。这里经鸠摩罗什的提炼,最后浓缩成了“希有”二字。关于“希有,世尊”之义,老子也在《道德经》中感叹:“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希者,希有也。贵者,尊贵也。世尊食时也和比丘大众一样披着袈裟,托钵乞食。饭后自己洗钵收衣,不假人手。此正是老子所描述的“被褐而怀玉”的圣人也。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这一句中的“善护念”、“善付嘱”两句,正是前面我们所解析的舍卫国、舍卫大城、祇树给孤独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偏袒右肩、右膝着地等诸处所、诸动作、诸过程、诸装束等背后“诸法如义”的描述。为了节省时间和篇幅,我们简而论之。
善护念:卫、祇、树、给、著衣、次第、本处、裟披左肩、左膝竖起、合掌、恭敬。
善付嘱:舍、孤、独、园、持钵、乞已、还至、右肩裸露、右膝着地、掌合、敬恭。
世尊就是这样用自身无言之身教,在《金刚经》中已经对诸菩萨进行了众多的“善护念”和“善付嘱”。须菩提心有灵犀而深谙世尊之良苦用心,故须菩提一上来就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这里用得是陈述句。其实只是须菩提把世尊无言之身教有陈述了一遍而已。而世尊也很高兴,知道自己还是有知音的,至少须菩提长老(上首弟子,尊称)是明白世尊的甚深用意,故世尊转而又随顺须菩提的话又重复了一遍,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善哉、善哉。一连两个善哉,一则是世尊很高兴,知道须菩提已经明白自己前番这一过程的无言说法了,所以世尊很高兴。说第一个善哉。背后的话其实是:须菩提你很有智慧啊,我的心思你明白了,我很高兴。第二个善哉,是对这一无言的说法,无法之佛法的再次肯定。这才是真正的无上佛法,不著一字而其义尽纳其中。只要行者老老实实地跟着佛学,哪怕开始只是模仿并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所以世尊一连用了两个善哉,就须菩提所言之义作了两个方面的充分肯定。
须菩提问:“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何谓善男子、善女人?我认为,只要具备如下两个条件就可以称之为善男子、善女人了。哪两个条件?一是人,二有向善之心者。合起来是一句话,即有向善向佛之心的人。
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只有两个人。哪两个人?一个是男人,一个是女人。到了觉悟的境界,男人相、女人相也没有分别了。所以,这里的男人、女人泛指一切还著男人相,女人相的凡夫俗子。男人、女人中又各分为两种人,哪两种人?一种是善人,一种是恶人。但这两种人没有写在脸上,不像男人、女人一样,我们还可以有一个男人相,女人相可以分辨。那么,何谓善人,何谓恶人呢?我们知道,一念作佛尚一念是佛,所以同理,一念向善即是善人,一念向恶即是恶人。或有人问,那我要是不起善心也不起恶心呢?呵呵,那么恭喜你,你已经是超凡脱俗之出家人了。即如六祖惠能大师所言之:“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六祖的这个偈子,就是善恶之念俱不生起的境界。这个功夫,这个境界太高了,我们凡夫俗子,由于对自己的控制能力差,不能善护念、善付嘱自己的心性,不仅很难做到这一点,反而常在善恶两念之间摇摆不定,不能执守中道(即不善不恶)而不迁移。所以善恶俱消殒,实是我们学佛向道之人所要努力达到的目标。故我们所言之善人或恶人,实指世间之一切人等。因为凡夫之人又分了一个男人相,女人相。所以,须菩提在这里只取所有人中有向善向佛之人而言之:善男人、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言翻作无上正等正觉。这样理解好不好,好也不好。好是因为基本表达了此言之基本意思。但不好,是因为这样翻得太简单、太粗疏、太浅薄了,用无上正等正觉而对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进行翻译,实是可惜了最初将这一句梵文译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的用心良苦。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短短的九个字内,暗藏了一个体系庞大的密码系统,实实在在是已经把佛法无以言表的诸法精义已经浓缩在了这九个汉字之中。由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一切佛法经典所要印证的一个无上境界,是我们研读一切佛经所必须明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所以,在这里我们不作过多的论述,我们在下一章中另用一章专门对这一个佛法的重要概念进行论述。这里暂且放过。
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这是两个问题,两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是一个问题从两个方面说:一是世人之心应该如何安住?二是应该如何降伏世人那个不肯安定下来的心呢?
世尊在赞叹了须菩提挺身而出,勇于为善男子、善女人请法的勇气和智慧后,直截了当地回答了须菩提的问题:“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谛听者,听谛也。谛者,真谛也,真义也。所以,谛听就不是随便听,不是只听语言表意,而是听佛所说之话中真谛、真义。如此方为谛听,如此方为听谛。如言中之帝为真谛(言+帝=谛),无言而行为真帝(谛-言=帝)。如帝王之言为圣言(帝之言),言中圣王为真谛(言之帝)。如此方为谛听者也。
世尊把《金刚经》说完了,善男子、善女人没有听懂。须菩提尔时我们也不知道他听懂了没有。或是懂了,以随顺众生心性故,装着没有听懂。到这里,须菩提的这个人物的名号的用意就显露出来了。何谓须菩提?须者,一义,必得,应当;二义,等待,停留;三义,和需字通用,指需要。菩提者,指觉悟,又指觉悟后所得到的觉悟之果。故须菩提合而表意为:尚须觉悟之人。所以我们要知道《金刚经》是讲给什么人听的?讲给“须菩提”听的,讲给初发心的善男子、善女人听的,讲给还没有觉悟,但应当觉悟、需要觉悟、等待觉悟的尚须觉悟之我们这些“须菩提”听的。
诸法如义啊。所以我们回过头来把思维再细细地过滤一遍,佛每一讲一部经,而佛中所谓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缘起、经过、结果乃至于各种出场人物,各种名号的十方诸佛名号,各种名号的大菩萨,各有名号的诸天天王、八部天龙、诸魔魔王……各有名字的大阿罗汉,以及环境描写、举止、动作、服饰、语言、咒语等统统都是诸法,如果我们心底明了,知道这都是诸法,就是如义。如果不明了,不知道,就不是诸法,就是不如义。反之,如果如义了,就是诸法,就是佛法;如果不如义了,就是诸象,就是障碍。因为我们看不懂,听不懂嘛。所以,高僧大德讲经说法一定要诸法如义、诸法入义啊。不如义,大家听不明白,还只是徒增学人的障碍罢了。一部经卷,打开来,一看世尊开始说法之前的出场人物,诸佛菩萨、大阿罗汉等诸名号,就知道这部经要讲什么了。是讲给什么层次和境界的受众听的,经里讲得主要内容是什么,要通过讲经说法把受众的境界和层次提升到什么状态了。这才是真正的诸法入义。
世尊把须菩提的问题已经回答完了,须菩提随顺众人心性故,又装着不明白的样子说:“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为什么我说须菩提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因为须菩提已经明白了。不然须菩提不会说“唯然”二字。唯然?唯有这些吗?世尊,希望您讲得更细致明白一些,大家都很乐意、很需要听您接着讲下去。
为什么说世尊已经讲完了,把须菩提所提的问题已经回答了呢?我们来看,世尊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大家听明白了吗?没有?没有我们等下一章再接着细致地解读世尊直截了当的回答之语中的甚深含义。
偈曰:
无上甚深微妙法,诸法如义般若法。
行走坐卧皆是法,如是如来如是法。
2010-9-17
庚寅年八月初十

河洛文化网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 金刚妙义12:经典在处即有佛 2014-12-14
- 金刚妙义11:四句偈言胜福德 2014-12-13
- 金刚妙义10:应无所住生其心 2014-12-11
- 金刚妙义09:得亦无得说四果 2014-12-09
精品软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