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洛阳 妙志居士
[原文] 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
于其城中。复有两义,一曰身内,一曰身外。身外者,广说即世尊在《金刚经》中所言之: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等,泛指一切众生之类。而略说即是单指人类而言。身内者,繁说即之四大假合并于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之和合色身也。具说则单指抛开假我肉体之后而性王所居之心地也。
次第乞已。复有两义,一曰乞人,一曰乞己。乞人者,乞人于布施时并随食物所赋之怜下之意,良善之念,爱人之心,慈悲之愿。乞己者,乞己于乞食时一并舍弃染污之贡高我慢,贪瞋痴毒,财色食睡,名闻利养。
故世尊所倡导之乞士修行生活者,略说复有两义,一为众生作福田,自种善根自增长。二为行者磨刀石,自磨自性自清净。外舍染污之贡高我慢,贪瞋痴毒,财色食睡,名闻利养而不沾。内卫众生本有之怜下之意,良善之念,爱人之心,慈悲之愿而不失。知此义者,才是真入于舍卫大城者也。
而次第乞已更为重要的隐义尚不止于此者,而是消弭分别心。这是一切悟道并成就者的必由之路。在这一问题上,没有丝毫打折扣、谈条件的余地。必须无条件的全部消除才行。
关于消弭分别心之重要性,老子在《道德经》第二章中也讲得十分详细。我们来看:“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弗辞,生而弗有为,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分别就是相对,相对就是分别。有分别就是不平等,不平等就是有分别。不平等这世间就有了阶级、特权、高下、强弱乃至于一切一切之不平等也。平等就是无分别,若能自然平等,万物平等,众生平等,百姓平等,生命平等,而这一切的自大而小,自我而世界的平等,都必须归结于我之一心的平等才能实现。心平则世界平,我心平等自内而外。若心有分别,世间之平等即刻消失。
《道德经》第二章直接解译过来就是: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这本身就是一种恶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这本身已经是不善了。因此有和无相互生成,难和易相互成就,长和短相互比较,高和下相互失衡,音和声相互谐和,前和后相互伴随,这都是恒常的存在。因此,圣人以无为的方式去处事,以无言的身教来教导百姓。万物自然生长而不加以引发,生成了万物而没有什么作为,顺应了万物的发展而不自恃有功,成功了也不居功自傲。正因为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绩才不会失去。
老子在此章中重点论述了相对论和辩证法。当然,这是顺应现代的词汇而言,而在古人眼里,这一切都是阴阳生化而来,也就是所谓的阴阳观念。此世间,一切事物都需要相互依赖、相互印证、相互对照、相互比较才能存在。没有阴就没有阳,没有美就没有丑,没有善就没有恶,没有无就没有有,没有难就没有易,没有长就没有短,没有高就没有下,没有音就没有声,没有前就没有后,进而言之,没有富就没有贫,没有君就没有臣,没有生就没有死,没有勤就没有懒,没有冷就没有热……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正观反视,亦复如是。我们生活在一个相互映射、相互影视的世界里,一切都是在相互比较中而存在着。而这世间一切的一切的相对存在,也就是所谓的字面上的相对论或辩证法,在老子这里一概持否定态度。为何尔?因为相对存在,辩证存在,是这个世界出现美与丑,善与恶等分别性的根源。世间一切的丑恶现象,都是人们内心的分别心、不平等心造成的。而这由于心不平等所造成的一切的美丑善恶,都是片面的、不完整的,故尔我们就生活在了一个由自己的分别心所创造的虚妄的生活环境中。
在古代圣贤眼里,美丑善恶,高下长短这一切的相对存在都是统一的,是一个整体。同时出现,同时消失。没有分别,没有失衡。即有即无,即生即灭。不过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出来的名相妄识罢了。如果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则“太极观念”应运而生。分则是阴阳,合则是太极。太极本无极,无极而无不极。怎么理解呢?一切由心想生而已。想者,心上有相。若人有分别心,就会产生一个分别相。再进而言之,心上之相者:目木也。木有高下粗细强弱多少之分别,而我们的“目”,即视觉又有什么高下粗细强弱多少之分别呢?故尔,世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就是要求我们要打破分别心,一切有形之相与无形之相都要打破,心归于平等,则世界平等,方知本无高下相倾,长短相形。
何处是上下左右?何处是南北西东?何处为极呢?不过都是我们假定以为规范,自我禁锢的错误知见罢了。
六祖惠能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心一动念,就有了分别,若无分别,风自飘,旌自扬,于仁者这心哪里有动与不动之分别呢?这世间一切之不平等现象,都是由自心生出的虚假妄念分别心所造成的。众妄赋形,这个越来越远离自然的妄相世界就出现并越来越昌盛繁荣了。
不管是佛道理论体系也好,中华文化思想也好,西方现代科学也好,哲学也好。《道德经》的这一章所论述的思想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节点。也就是世尊食时,入舍卫大城而“次第乞已”这一示现的深义。而在这一个节点上,黏附着诸如阴阳论、相对论、辩证法、因果论等众多思想层次、精神境界、理论学说。也可以说,这一节点,同时也是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关键分割线。由此而一路向下,即是世间法。世间万象、万事万物皆相对存在;阴阳观念、辩证存在、因果轮回,为此等思想观念所控制,即是入世之人,凡夫俗子。而由此一路向上,即是出世间法,相对合一,阴阳合一,辩证合一,因果合一,一亦无,归于空寂,即是出世之士,真大丈夫事。
但这一节点是不是人们在思想头脑中划出来的一条无形的界线呢?不是,在这一层面上,因果力量真实不虚。有阴就有阳,无阴便无阳。有因就有果,无因便无果。有比较就有相对,无比较则无相对。在这一层面上,即是世间一切现象背后的力量所在。但这个力量不是外来的,是由于我们的起心动念造成的。自做业,自受报,真实不虚。不作业,不受报,跳出因果。众生畏果,菩萨畏因,就是这个道理。一旦作因,必然受果,菩萨也无能摆脱这一力量的存在。故凡作业,不论善恶,俱是六道轮回的力量之源。所以菩萨是连善业也不要的。为何尔?世尊在《金刚经》中说:“‘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若菩萨亦贪著福德,此菩萨即不名菩萨。一念贪著善业,一念贪著福德,此菩萨即是凡夫,不过是做些到头终空,福德归空,梦幻泡影的因果福报罢了。不出生死,难超轮回,诚非虚言。故尔菩萨畏因,即是此义。有因就有果,凡果必有因。诸菩萨、诸行者所修行的功夫与证果,归根到底一句话:就是要努力摆脱因果力量的控制,跳出轮回,达到无生无死,无来无去,无色无空的真实境界,佛国净土。
所以,在这一节点,世出世间的分割线,及六道轮回的力量面前,真修行者,真学佛者,欲速得成就者,应该直接把功夫在这一层面上起修。六祖惠能大师于《六祖坛经》中的最后一偈:“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这个就是最高明的佛法。断除一切可以成因的因缘种子,不作因,不受果,即是跳出三界外,不再六道中之真修道者。老子是大智者,真圣人,故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弗辞,生而弗有为,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圣人不强迫别人改变自己的观点,不作改变自然力量的事情,以百姓心为心,一切顺势而行。身教胜于言传,圣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做世人的楷模。万物生发荣枯都是自然的规律,自然之道生育万物都是自性使然,而合于道之圣人并没有做什么额外的努力,并没有一个外来的力量可以借助。因为在圣人看来,山河大地(外尘),俱是妙(妙有)明(智慧)心(自性)中(一体)物(成像)。当成为一个整体,自然也就没有了高下长短,也就没有了分别心,没有了怨天尤人的不平气。若此,心无所贪之功,心无所住之所,所以也就没有了去或来、生或灭、净与染,没有了高下相倾、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等诸分别心,心和一处,道自来归。世人果能如此,和平还会是世人所说的战争与战争之间短暂的歇息吗?
所以,须菩提乞富和摩诃迦叶乞贫,都受到世尊严厉的呵责。在《楞严经》,阿难尊者亦做如是思维:“即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阿难已知如来世尊,诃须菩提,及大迦叶,为阿罗汉,心不均平……”须菩提和摩诃迦叶都已经是证果阿罗汉了,但分别心仍然没有彻底消弭,足见分别心于世人可谓顽疾。不痛下杀手,不打死假我,不打掉我心性法四执,想入佛之知见,得窥阿耨我罗三藐三菩提,真的是很难很难。
由此而言,我们甚至可以将分别心定义为世人沦溺生死苦海的最主要的病根。
那么,消弭了分别心以后是什么状态?就是“还至本处”。“还至本处”的深义,上一章我们已经简要地说了,即是已经开悟乃至于妄尽还源之状态。还至本处,就是儒学启蒙教材《三字经》上所言之“人之初,性本善”。就是晋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所言之“归去来兮”。就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言之“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就是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所言之“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就是孔子在《易经系辞传》中所言之“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于其中矣”。就是世尊在《大涅槃经》中所言之“不能起住来去语言,是名婴儿,如来亦尔”。就是见到了贤首国师在《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中所言之“自性清净圆明体”。就是见到了禅宗祖师大德所言之“娘未生时本来面目”。还至本处,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就是证得了自己本来就是一尊迷失了的自在佛。
还至本处,还是消弭了一切分别心之后的菩提妙果,就是先消弭一切分别性,最终证得连时间、空间也没有分别,生死也没有分别,就是《心经》中所言之“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世尊悟道后所说的第一句话“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俱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
消弭一切分别心,就是见到了六祖惠能所言之:“何其自性,本来清净;何其自性,本无生灭;何其自性,本不动摇;何其自性,本自俱足。何其自性,能生万法。”
消弭一切分别心,就是世尊在《大涅槃经》中单列一品《婴儿行品》第二十一所言之:
善男子。云何名婴儿行。善男子。不能起住来去语言。是名婴儿。如来亦尔。不能起者。如来终不起诸法相。不能住者。如来不著一切诸法。不能来者。如来身行无有动摇。不能去者。如来已到大般涅槃。不能语者。如来虽为一切众生演说诸法实无所说。何以故。有所说者名有为法。如来世尊非是有为。是故无说。又无语者犹如婴儿言语未了。虽复有语实亦无语。如来亦尔。语未了者即是诸佛秘密之言。虽有所说众生不解。故名无语。又婴儿者。名物不一未知正语。虽名物不一未知正语。非不因此而得识物。如来亦尔。一切众生方类各异所言不同。如来方便随而说之。亦令一切因而得解。又婴儿者能说大字。如来亦尔。说于大字所谓婆啝。啝者有为。婆者无为。是名婴儿。啝者名为无常。婆者名为有常。如来说常众生闻已。为常法故断于无常。是名婴儿行。又婴儿者不知苦乐昼夜父母。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为众生故不见苦乐无昼夜相。于诸众生其心平等。故无父母亲疏等相。又婴儿者不能造作大小诸事。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菩萨不造生死作业。是名不作大事大事者即五逆也。菩萨摩诃萨终不造作五逆重罪。小事者即二乘心。菩萨终不退菩提心而作声闻辟支佛乘。又婴儿行者。如彼婴儿啼哭之时。父母即以杨树黄叶而语之言。莫啼莫啼我与汝金。婴儿见已生真金想便止不啼。然此杨叶实非金也。木牛木马木男木女婴儿见已。亦复生于男女等想即止不啼。实非男女以作如是男女想故。名曰婴儿。如来亦尔。若有众生欲造众恶。如来为说三十三天常乐我净端正自恣。于妙宫殿受五欲乐。六根所对无非是乐。众生闻有如是乐故。心生贪乐止不为恶。勤作三十三天善业。实是生死无常无乐无我无净。为度众生方便说言常乐我净。又婴儿者。若有众生厌生死时。如来则为说于二乘。然实无有二乘之实。以二乘故知生死过见涅槃乐。以是见故。则能自知有断不断有真不真有修不修有得不得。善男子。如彼婴儿于非金中而生金想。如来亦尔。于不净中而说为净。如来已得第一义故则无虚妄。如彼婴儿于非牛马作牛马想。若有众生于非道中作真道想。如来亦说非道为道非道之中实无有道。以能生道微因缘故。说非道为道。如彼婴儿于木男女生男女想。如来亦尔。知非众生说众生相。而实无有众生相也。若佛如来说无众生。一切众生则堕邪见。是故如来说有众生。于众生中作众生相者。则不能破众生相也。若于众生破众生相者。是则能得大般涅槃。以得如是大涅槃故止不啼哭。是名婴儿行。善男子。若有男女受持读诵书写解说是五行者。当知是人必定当得如是五行。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者。我亦定当得是五行。佛言。善男子。不独汝得如是五行。今此会中九十三万人。亦同于汝得是五行。
结合起来,前面所罗列的古圣先贤众口一词所说的“还至本处”之义,就一一都找到了注解,同时也找到了答案。何以《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以此也。何以陶渊明说“归去来兮”?以此也。何以老子说“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以此也。何以周敦颐说“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以此也。何以孔子说“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于其中矣”?以此也。何以贤首国师说“自性清净圆明体”?以此也。何以禅宗祖师大德所言之“娘未生时本来面目”?以此也。故,还至本处,就是明心见性,就是见到了“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诸法空相。就是证得了自己本来就是一尊迷失了的自在佛。
偈曰:
自是婴儿不须羞,浑浑噩噩弃智游。
善恶不作离两边,正是六祖两不修。
2010-9-16
庚寅年八月初九

河洛文化网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 金刚妙义12:经典在处即有佛 2014-12-14
- 金刚妙义11:四句偈言胜福德 2014-12-13
- 金刚妙义10:应无所住生其心 2014-12-11
- 金刚妙义09:得亦无得说四果 2014-12-09
精品软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