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禅定的方法有很多种。按照我们佛教的禅定修法,不管修哪一种禅定,都要进入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这样渐进地修上去。要入定,就要具备一些因缘,就是当时要离五盖。所谓五盖是:昏沉、掉悔、嗔、疑,还有贪欲。当这些烦恼没有现前的时候,如果修法正确,都有机会入定。如果有这些烦恼在的话,就很难入定。除了烦恼的因缘之外,我们身体上有某些障碍,也会影响我们入定。初禅的觉受要入定,首先要有入定前的一些觉受。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的身心都很舒适,修法又很正确,那么,他要入定之前会产生轻安的现象。即全身非常舒服,一般人的感觉是全身轻飘飘。初学禅定的人,在入定前会有轻安现象:有些人会觉得身体越来越大,甚至整个身体都在膨胀,大到他会觉得充满这个世间;有人会觉得身体越来越小,或身体浮起来。这些都是轻安的现象,这种现象过后,就会产生很快乐的感受,这都是入初禅前轻安的觉受。在禅定里,初禅、二禅、三禅都有不同的快乐感受,到了四禅就没有乐受了。
入定的人一定会觉得全身很舒服很快乐,这快乐的感觉会使他身上原有的病痛等不舒服感消失。另外,当他入定的时候,呼吸一定是非常均匀、非常舒适的,呼吸一定会变得微细。我们可以从这些现象,分辨出入定的一些情形。根据经典说,入初禅会生起觉、观、喜、乐、定五件事,称为初禅五支,初学者入定时是分不清楚这五支的,所以初学者不必先理会初禅五支,以免分心。初学者可以从心念集中了、呼吸变微细了、身体非常舒服了,以这些现象来确定自己已经入定了。另外,初入定的人往往有一种感觉,就是他从非常舒服的感觉中出来之后,会觉得忽然脚酸、麻、痛了;但是,在他出来之前却不知道痛。为什么呢?因为初禅只有乐受没有苦受,所以,你静坐到心念很平静身体非常舒服的时候,一旦休息就感觉全身疼痛,这表示休息前你入了初禅。这是很多修禅定的人都有的经验。但是有些人不但不明白为何麻、痛,还会否定自己已经入定了呢!原因是被那些讲经教的老师误导了。那些法师不明白入定是怎么回事,将入定讲得很难很难,甚至于听到你修禅定,他就会说小心着魔。其实四禅八定,不是佛教专有的,外道也会的。为什么我们佛教一讲起禅定,就怕会修出问题呢?原因是没有正确地去认识初禅到四禅是什么。
这样小心重复观察入定三件事情:心念、呼吸和乐受,你就会懂得原来入定过程是这么回事。必须重复训练,上去,下来。再上去,再下来,做越多次越好。以后,你就会越来越快地入定。一般人不懂得重复训练入定,只会贪着乐受而住在定中的乐受而不想出来,一直呆,呆到定力退了才出来,如此修定者能入定却不懂怎么入。所以,任何人初入禅定,千万不要一入了定就不出来。应该是一进去就快点出来,然后,再快点进去快点出来。一直重复做,做到你很熟练了,很清楚如何入定后,才来加强定力,所谓加强定力就是进去了不要马上出来。在练习加强定力时,要在定里多久呢?初学者入初禅千万不要太久,五分钟就好了。在里面呆五分钟就要出来,但是不要下座,然后再进去五分钟后出来。为什么呢?因为在初禅里呆得太久,心念可能会更细而离开初禅。甚至于深入到更高禅定,呼吸更细,心念更细,也更快乐。于是你对初禅心念的粗细混乱不清。也就是说练习加强初禅定力时,他在入初禅半小时内,要出入定六次。这样不但修了半小时的初禅,而且懂得出懂得进。当每次出入定五分钟做得很熟悉,很有把握了,你就去入定十分钟或者十五分钟。十五分钟有把握了,你就去坐一小时。就这样地加强定力。当你觉得这个定很稳固了,然后才能设法进入另外一个禅定。这就是所谓入定的技巧。
当你静坐到身上气感发动时候,若身上有疼痛,而不是酸痛,表示你静坐坐的好。为何说好?原因是身上有病痛,你平时不知道,你静坐的时候,气要打通病灶而痛。你要去处理病痛,如果你不去处理,气就会干扰你。如果你不去处理它而每天坚持坐,慢慢的也会自动打通,但是要花很长的时间。如果你们发现任何的疼痛,都要将它处理掉,不要认为出现病痛是老师教错,或者是修错。过去在静坐时若受到惊吓,以后每次静坐就会胸前痛,你要找医生或者气功师帮你调理,以免继续干扰静坐。要记得,在静坐的时若受惊吓,不要立刻就睁眼动身。应该静下来,吞口水或者将气引到丹田,过后找人处理。
背后有几个部位,就是会阴、命门、肺腧、大椎、玉枕等。静坐时会有气通过这些脉轮穴位,如果这几个部位阻塞会造成一种冷热现象。一个是在肚脐背后的命门冷,会导致腿冷麻。还有胸口背后的肺腧穴一旦受寒,就会冷疼。感冒的时候,大椎往往会冷痛阻塞。如果是大椎阻塞,你静坐的时候,会觉得背后很热很热,但颈项以上凉凉的,这是气不能上来的缘故。如果是脑后的玉枕阻塞,你会觉得整个颈项发烧,头重重的。这也是气不通、阻塞。有这种现象,你一定要去处理它。处理不了,只要长久地坐,虽然被困扰一个时期,最终它也会通。当气自动调理过去造成的病灶而痛,说明你静坐有进步,所以说坐久出现痛是好事,不明白的人就会因痛打退堂鼓。
所以,每次静坐之后,头上某些部位会有气,你如果有把握处理这些气的话,可以用任何方法处理,处理气的阻塞是不分佛道或外道的,外道有好办法也可以采用。不然的话,最好循古人的规矩,静坐完了之后,先搓热手掌,以爪梳头、以掌洗脸、以指按摩身体手脚。按摩的时候要注意,不要立刻睁开眼睛。按摩完了之后,才能睁开眼睛。
按摩就是让你将积在头上或身上的气疏散掉。另外有些人,静坐完了就去睡觉,这是要不得的。这样容易造成头疼。如果这些问题你都懂得处理,你就不会被气干扰。不然,你静坐到最后,你会因周身不舒服而心灰意冷。
你每次静坐完了,一定要让这些气降下来。有些人很敏感,他会知道,有些人不敏感就不知道。不敏感的人静坐之后,要好好的按摩,以避免气留在头上。如果你用按摩处理不了,就要做一些观想,观想气慢慢地从头上降下来。你可以用手掌心面对自己的头慢慢地慢慢地向下拉。向胸前中间拉,拉到丹田,重复做这个动作。如果还是不行的话,你可以拍打来处理留在头上的气,用空心掌拍打。拍后会觉得你头上的气粘在手上,要将它甩掉。如果这些你都懂得处理,要进禅定是不难的。有些人已经坐很久了,虽然没有什么杂念了,总是不能入定,没有乐受。为什么呢?多数原因是身体有病,造成心无力集中,于是没办法入定。因为禅定是很强的心力集中,如果心力集中达不到相当强度,就没办法入定。也就是说你的心力无法集中到所需要的能量,所以,身体比较虚弱的人,静坐前就要吃一些补气的药。
什么叫入定自在?入定自在就是任何时候我想入哪个定,就能够入哪个定,这叫入定自在。比如我要进初禅,就一口气之间进初禅。我要进三禅就一口气之间进三禅,这叫“入定自在”。如何是“在定不自在”呢?如果我要留在初禅,心念老是要溜上二、三禅,结果自动到了三禅,这是你的初禅在定不自在。什么叫在定自在呢?如果我要入二十分钟,我进去出来,就是二十分钟,这叫在定自在。如果我说进去二十分钟,一小时了才出来,就是贪着禅定。明白了吗?就是说,你入定前,要定下我现在要入定多久,然后到那个时间出来就不是贪。如果你要二十分钟,结果是一小时才出定,就是贪。也就是说你不自在。出定自在就是坐禅的人想出定,一想出来就出来了。身心就恢复到入定之前的状况。不要以为一睁开眼睛出定,就能身心恢复常态。如果你出定后会觉得头发涨,被气锁住,很不舒服,这是出定还不够自在。所以,修定有所谓的出入定自在和在定自在。当你们熟悉了各种禅定之后,你每次入定之前,最好给自己预设一个时间。
刚才说道,禅定有一、二、三、四禅,我用登楼比喻,一、二、三、四禅就是心集中的能量高低。犹如你上一幢楼,上一楼、二楼、三楼、四楼,表示说一禅、二禅、三禅、四禅,那是不同的高低的集中力,也就是心的能量。当你的心念达到入禅定之前的集中力,称为未到地,或叫做近行定,有初禅的近行定、二禅近行定。近行定是什么意思呢?近行定好象你上楼梯到某一层,因为还未进房间,你可以继续往上爬,也可以爬下来。入根本定也叫安止定,进入根本定好像进了房间,你就不能上下爬了。在近行定能上也能下,在安止定不能上也不能下。初禅近行定是心念的集中力达到了初禅的水平,不等于你当时进入初禅,所以上到初禅近行定,不等于进入初禅安止定。当你进入初禅,会有进入的感觉,整个人沉入在里面。这时若要上下,就必须从初禅出来,你就会有从里面出来的感觉。就是说进去和出来犹如进出房间,上去和下来犹如上下楼梯,是不一样的。
初禅与二禅最大的差别是:初禅的心态有觉有观,很容易被声音干扰。初禅的人听到声音,心就乱了,所以佛说声音是初禅的刺。二禅的心态无觉无观,声音的影响,你都如如不动。
上四禅,呼吸就要停止了。有些人会呼吸停止不了。他就只能留在四禅近行定,无法进四禅。你如果深入四禅,外面的声音是都听不到的,那是最好的四禅。如果一个人在四禅里面,听不到声音以后,这个人就可以进一步修第五个定。如果你只修到四禅近行定,还会听到声音,就没有能力进入第五个定。
因此,把禅定掌握好的人,再去修炼任何法门,都是有所帮助的。如果一个人他不认识到定是慧的基础,定力不足就去修行高深法门,那么,他根本不懂自己用什么心去修。我在这里再次强调:一定要修好禅定。


- 艳照门算什么,这些“艳照”你活到500岁也不一定见 2014-12-16
- 看人长处、帮人难处、记人好处 2014-12-16
- 中央党校教授建议全部开除118万裸官公职,赞同就转 2014-12-16
- 谁在灌输近于无耻的教育 2014-12-16
